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agent - Wikipedia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en.wikipedia.org国际 - 英语2025-09-11 12:50:04 - 阅读时长2分钟 - 827字
本文系统阐述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体系、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重点介绍了Vaughan Williams分类法、Sicilian gambit分类体系,以及2018年Lei团队对牛津分类系统的现代化修订。详细解析了I-IV类药物对心脏离子通道的作用机理,并通过表格形式对比了各类药物的代表药物、作用机制及临床适应症。文章还包含药物作用机制示意图、化学结构式及最新临床指南推荐,是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权威参考资料。
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VaughanWilliams分类现代分类进展临床应用原则安全性警示健康室性心律失常房颤室上速
抗心律失常药物

作用机制

心脏肌细胞存在两种主要动作电位类型:传导系统电位和工作心肌电位。动作电位分为五个阶段:

  • 0期:钠离子快速内流引起电压骤升
  • 1期:钠通道失活导致首次电压下降
  • 2期:电压敏感钙通道开放形成平台期
  • 3期:钾离子外流引发复极化
  • 4期:静息期离子泵调节

Vaughan Williams分类

1970年由Miles Vaughan Williams创立的分类系统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五类:

  • I类:钠通道阻滞剂
  • II类:β受体阻滞剂
  • III类:钾通道阻滞剂
  • IV类:钙通道阻滞剂
  • V类:其他机制

I类药物

Ia类(中效钠通道阻滞)

  • 药物:普鲁卡因胺、奎尼丁
  • 特征:延长动作电位,增加QT间期
  • 适应症:室性心律失常、房颤预防

Ib类(快速钠通道阻滞)

  • 药物:利多卡因、美西律
  • 特征:缩短动作电位
  • 适应症: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

Ic类(强效钠通道阻滞)

  • 药物:氟卡尼、普罗帕酮
  • 特征:显著抑制0期去极化
  • 适应症:预激综合征、阵发性房颤

II类药物

  • 代表:美托洛尔、比索洛尔
  • 机制:阻断β1-肾上腺素受体,降低cAMP水平
  • 适应症:室上速、心梗后死亡率降低

III类药物

  • 代表:胺碘酮、索他洛尔
  • 机制:阻断钾通道,延长复极化
  • 适应症:房颤复律、血流动力学稳定室速

IV类药物

  • 代表:维拉帕米、地尔硫䓬
  • 机制:阻断钙通道,降低AV结传导
  • 适应症:室上速预防、房颤心室率控制

现代分类进展

2018年牛津大学Lei团队更新分类系统,新增:

  • 0类:影响自律性的离子通道
  • V类:机械敏感离子通道
  • VI类:缝隙连接调节剂
  • VII类:长期信号调控分子

临床应用原则

  • 房颤管理:I/III类(节律控制),II/IV类(心室率控制)
  • 急性心律失常:静脉用药优先(如腺苷、利多卡因)
  • 长期治疗:需评估致心律失常风险

安全性警示

  • 所有III类药物均存在延长QT间期风险
  • Ic类禁用于心梗急性期
  • IV类在心衰患者需谨慎使用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