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作用机制
托哌酮是一种中枢性肌松剂,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该药物对神经组织具有高度亲和力,在脑干、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浓度最高。主要通过抑制脊髓反射弧发挥药效,可能与消除下行通路兴奋传导的增强作用共同实现治疗效果。
化学结构与利多卡因相似,具有膜稳定作用,可降低运动神经元和初级传入纤维的电兴奋性。该药物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电压依赖性钠通道,从而降低动作电位的幅度和频率。研究证实其对电压依赖性钙通道亦具有抑制作用。
除膜稳定作用外,推测托哌酮还可能通过抑制神经递质释放发挥作用。该药物具有轻微的α-肾上腺素受体拮抗作用和抗胆碱能作用。
药代动力学特征
口服后主要在小肠吸收。空腹状态下服药后0.5-1.0小时达血浆峰浓度。由于显著的前系统代谢,生物利用度约为20%。高脂饮食可使生物利用度提高约100%,血浆峰浓度增加约45%,达峰时间延迟约30分钟。
主要在肝脏和肾脏代谢,代谢产物药理活性未知。几乎完全(>99%)经肾脏以代谢物形式排泄。口服后消除半衰期约为2.5小时。
适应症范围
适用于18岁以上成年人:
- 中风所致痉挛状态的对症治疗
- 中重度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包括背部疾病引起的肌肉痉挛)
用药方案
餐后服用,温水送服。空腹服用会降低生物利用度。
推荐日剂量150-450mg,分三次服用。具体剂量需根据患者个体需求和耐受性调整。
特殊人群用药
- 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谨慎调整剂量,密切监测肾功能
- 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 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需谨慎调整剂量,密切监测肝功能
- 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 18岁以下儿童: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立,禁用
不良反应监测
基于超过12,000例患者的上市后数据,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涉及皮肤及皮下组织、全身性紊乱、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过敏反应占所有不良反应的50-60%,多数为非严重性且可自行缓解。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极为罕见。
严重不良反应包括:
- 过敏性休克(非常罕见)
- 支气管痉挛(罕见)
- 严重皮肤反应(罕见)
禁忌症
- 对托哌酮或结构类似物(如依匹唑)或任何辅料过敏者
- 重症肌无力患者
- 哺乳期女性
特殊注意事项
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从轻度皮肤反应到严重全身性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女性和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风险较高。已知对利多卡因过敏者需警惕交叉反应。
用药期间若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过敏反应发生后禁止再次使用该药物。
含乳糖单水合物,遗传性半乳糖不耐受、乳糖酶缺乏或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患者禁用。
药物相互作用
与CYP2D6底物(如右美沙芬)合用会增加后者血药浓度。与其他中枢性肌松药合用时需考虑潜在协同作用。
过量处理
症状可能包括嗜睡、胃肠紊乱、心动过速、高血压,严重时可出现惊厥、呼吸抑制、昏迷。无特异性解毒剂,需对症治疗。
储存条件
避光,2-25°C保存,有效期3年。处方药需凭医师处方购买。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