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巴西圣保罗大学药学院(FCF-USP)研究人员主导的一项研究证实,生物打印人工皮肤在化妆品和药品安全性测试中可达到与传统手动制作模型相当的性能表现。这项发表于《Bioprinting》期刊的研究对比了三维生物打印技术与手动移液技术制作的皮肤模型,结果显示两者在表皮结构完整性、屏障功能及刺激反应方面均符合国际标准。
"所谓'人工皮肤'实则为高度仿生的人体组织,其四层表皮结构(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可有效模拟天然皮肤的防御功能。"研究协调人Silvya Stuchi Maria-Engler教授解释道。该研究采用经合组织(OECD)制定的验证标准,通过形态学评估、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渗透测试以及标准刺激物试验三阶段验证。
测试显示,生物打印皮肤在接触0.01%-0.1%浓度的SDS后,细胞毒性反应与手动模型具有一致性。在区分酸性刺激物与生理溶液的测试中,两种模型均能准确识别刺激物,证实其生物屏障功能的有效性。论文第一作者Julia de Toledo Bagatin指出,这标志着生物打印皮肤可替代传统的兔体Draize急性毒性测试,不仅能减少动物实验,还可降低人为操作误差。
化妆品企业Natura参与了本研究生物打印机的研发,其科学经理Juliana Lago强调:"学术界的基础研究成果与企业技术转化的结合,加速了组织工程和生物打印技术在行业应用的进程。"研究人员特别提醒,生物打印过程中细胞分散系统的选择至关重要,某些喷嘴设计可能引发炎症反应等异常细胞应答,影响测试可靠性。
研究团队计划开发包含真皮层和皮下组织的多层级皮肤模型,通过整合代表性人体细胞提升模型生物相关性,从而为局部用药安全性和功效测试提供更精准的体外实验平台。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