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研究阐明了肠道细菌与肠易激综合征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实验证明肠道细菌能够产生重要物质血清素,这一发现可能为未来治疗带来突破。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胃肠道疾病,在女性中更为普遍,症状包括腹痛、便秘或腹泻。该疾病病因尚不明确,但包含肠道菌群和血清素在内的肠道环境似乎是关键因素。
血清素最广为人知的是作为大脑中的神经递质,然而人体超过90%的血清素在肠道中产生,它通过肠神经系统(有时称为"肠脑")调控肠道蠕动。
先前研究表明肠道细菌会影响宿主产生的血清素水平,但此前尚不清楚肠道细菌自身能否形成生物活性血清素。
在当前发表于《细胞报告》期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两种可共同产生血清素的细菌:黏液罗伊氏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mucosae)和瘤胃罗伊氏乳杆菌(Ligilactobacillus ruminis)。
当这些细菌被引入血清素缺乏的无菌小鼠体内后,肠道血清素水平显著提升,结肠神经细胞密度增加,同时肠道传输时间恢复正常。
"肠道细菌能够产生影响健康的生物活性信号分子,这实在令人着迷。"哥德堡大学萨尔格雷森卡医学院分子医学教授、该研究主要作者之一弗雷德里克·贝克赫德表示。
研究人员还发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粪便中黏液罗伊氏乳杆菌水平低于健康人群,且该菌种含有血清素生产所需的酶。
"我们的结果表明特定肠道细菌可产生生物活性血清素,对肠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这为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哥德堡大学萨尔格雷森卡医学院医学胃肠病学教授马格努斯·西姆伦指出。
贝克赫德总结道:"我们的发现表明肠道细菌能够形成血清素等信号物质,这可能是理解肠道及其居民如何影响大脑和行为的关键。"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