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出现持续性胸骨后压迫感(像胸口压了块大石头)或呼吸困难时,得立刻警惕——这很可能是心脏供血不足的紧急信号,要马上按正确方法处理,同时我们也要了解背后的原因和平时的预防重点。
急性症状的紧急应对
遇到这些症状时,一定要这么做:1. 摆对姿势:赶紧坐起来或半躺着(别平躺),这样能减轻心脏负担,绝对不能再活动(比如走动、爬楼);2. 有冠心病史的人:如果之前确诊过冠心病,且医生给过急救药物,可以按之前教的方法用,但别自己多吃;3. 叫救护车:立刻打120,说清楚症状开始的时间、有没有休息后缓解的情况,等着的时候尽量放松,别慌。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道理
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叫冠状动脉,它的内壁原本光滑。但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抽烟等情况,内壁会受损,脂肪就会沉积在里面形成“斑块”。随着斑块长大,血管会慢慢变窄。当心脏需要更多血液时(比如运动、生气),窄了的血管供不上血,心肌就会缺血,出现胸口紧缩疼、压着疼,还可能放射到左胳膊、下巴,伴随出冷汗、恶心。
怎么查是不是冠心病?——三大常用诊断方法
| 检查项目 | 能帮什么忙 | 适合什么情况 |
|---|---|---|
| 心电图 | 快速看有没有心肌缺血的信号 | 刚开始怀疑或急诊时用 |
| 运动负荷试验 | 让你活动起来(比如踩单车),看心脏反应 | 病情稳定时评估心脏功能 |
| 冠脉CT血管造影 | 用CT拍血管3D照,看堵得有多窄 | 想无创精准查血管情况 |
注:联合查“高敏肌钙蛋白”,能更准确判断是不是急性心肌缺血。
确诊后怎么治?——从药物到介入的管理
- 抗栓:用药物防止血小板粘在一起形成血栓,避免血管堵死;2. 调脂:降低“坏胆固醇”(LDL-C),不让斑块继续长大;3. 护心:控制心跳速度,让心脏别太劳累;4. 保血管:改善血管内壁功能,适合有高血压的人。所有药物都要找心血管医生调整,不能自己换。如果症状老不好,或血管堵了70%以上,可能需要介入手术:比如用球囊撑开窄的血管,再放支架撑住;血管有钙化的话,用特殊工具磨碎钙化组织;还有可吸收支架,慢慢会被身体吸收。术后要吃两种抗血小板药物至少1年,定期复查。
平时怎么预防复发?——二级预防的三个重点
- 管血脂:“坏胆固醇”要维持在1.4-1.8mmol/L;2. 控血压:诊室测血压要低于130/80mmHg,注意早上的血压高峰;3. 调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反映2-3个月平均血糖)要低于7%。生活方式也关键:吃地中海饮食(每天吃点坚果、深海鱼,多吃蔬果),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
这些人要特别注意——特殊人群的监测
- 糖尿病患者:常查糖化血红蛋白,每年查眼底(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冠脉CT;- 绝经女性:可能没有典型胸口疼,反而累、消化不良,要定期查颈动脉超声(看血管有没有硬化);- 有家族早发冠心病的人:查“脂蛋白(a)”,如果超过50mg/dL,要找医生干预。
不管是急性发作时的紧急处理,还是平时的长期管理,核心都是“早发现、早干预”。遇到胸口压着疼、喘不上气别犹豫,立刻按方法做并叫救护车;平时跟着医生控制血脂、血压、血糖,调整生活方式,特殊人群多监测,才能保护心脏健康,减少危险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