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描述心梗发作时“胸口像被大象踩住,后背跟着发紧”,这种特殊的疼痛模式,其实是身体向你发出的“紧急求救信号”。最新《中国胸痛诊疗专家共识》明确,前胸正中及对应背部的压迫性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典型的表现——当出现这种痛,意味着心血管系统可能正在经历危机。
心脏求救的三个“典型信号”
心梗的疼痛和普通胸痛不一样,有三个明显特征:
- 疼痛性质:像“压出来的痛” 不是刺痛或绞痛,而是胸口被重物碾压、勒紧,甚至喘不上气的窒息感,还常伴随出冷汗、脸色苍白、呼吸急促;
- 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要警惕 一般心肌缺血导致的疼痛会持续20分钟以上,约78%的心梗患者疼痛会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吃普通止痛药也没法缓解;
- 放射范围:“窜着痛” 不仅胸口疼,还会往左肩、左臂内侧、下巴甚至后背窜。还有15%的人会“痛错地方”,比如上腹部或右胸疼,容易被当成“胃病”或“肌肉疼”忽略。
胸痛不只是心梗,这些原因也常见
虽然心梗占急性胸痛的35%-40%,但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会导致胸痛,比如:
- 心血管系统:不稳定型心绞痛、主动脉夹层、心包炎;
- 呼吸系统:胸膜炎、自发性气胸、肺动脉栓塞;
- 消化系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
- 骨骼肌肉:肋软骨炎、胸椎小关节错位。
2022年《胸痛多学科诊疗指南》特别提醒:40岁以上的人如果第一次出现胸痛,先排除心血管问题;年轻人也不能大意,近年心肌炎、主动脉夹层越来越“年轻化”,别以为“年轻就没事”。
胸痛发作:黄金1小时,做对三件事
当胸痛超过15分钟还不缓解,立刻启动“急救三步”:
- 半躺休息:别趴着或平躺,半坐半躺的姿势能减轻心脏负担;
- 正确用药:如果没有青光眼、低血压等禁忌,舌下含硝酸甘油;不对阿司匹林过敏的话,嚼服阿司匹林(但都要先遵医嘱);
- 打120:打电话时一定要说“疑似心梗”,这样急救车会优先调度——每早1分钟,心脏就少受1分损伤。
急诊科数据显示:发病1小时内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存活率明显更高,但现实中约60%的人会拖延,大多是因为“觉得忍忍就过去了”,没意识到这是“要命的痛”。
胸痛分诊:不用都跑急诊,学会“三看三问”
不是所有胸痛都要立刻冲急诊,试试用“三看三问”初步判断风险:
- 看诱因:干活、运动时疼,可能是心绞痛;安静时突然疼,要警惕心梗;
- 看伴随症状:疼的时候还胳膊麻、恶心呕吐,风险更高;
- 看缓解方式:含硝酸甘油5分钟内缓解,多是心绞痛;
- 问病史: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或者抽烟的人,要特别小心;
- 问家族史:家里有人早(比如男性<55岁、女性<65岁)得冠心病,风险更大;
- 问频率:第一次出现的胸痛,比之前稳定的胸痛更危险。
如果符合“静息痛、持续超过20分钟、伴随胳膊麻/恶心”,赶紧去急诊;如果是“运动后疼、含药能缓解”,可以先找心内科医生排查。
预防心梗:从日常做起,筑牢“防护墙”
心梗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预防要打“组合拳”:
- 定期筛查:40岁以上每年做心电图、颈动脉超声,能早期发现血管狭窄或斑块;
- 全家学知识:和家人一起学胸痛识别,关键时刻能互相提醒——比如老人可能忍着不说,家人要多留意;
- 备急救药:家里可以备硝酸甘油、阿司匹林,但一定要遵医嘱用,别自己随便吃;
- 改生活方式:吃“地中海饮食”(多蔬菜、水果、鱼、全谷物,少红肉、油炸食品),每周至少150分钟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
- 管压力:长期压力大、焦虑会伤心脏,试试正念冥想、深呼吸,或者培养爱好缓解情绪。
特别提醒:这些人要警惕“不典型心梗”
糖尿病患者因为神经感知能力下降,可能不会出现“典型胸痛”,反而表现为乏力、消化不良、胸闷——别当成“小毛病”,要及时查心肌肌钙蛋白,这是早期发现心肌损伤的关键指标。
胸痛是身体给你的“红色警报”,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都不能掉以轻心。学会识别“心梗痛”、做对急救、提前预防,才能守住心脏健康——毕竟,心脏的“求救信号”,一次都不能忽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