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它的痛觉感知很特别——肝实质本身没有痛觉神经,只有包裹肝脏的肝包膜上有丰富的痛觉感受器。所以约78%的肝癌患者在肿瘤直径小于3cm时,几乎不会出现疼痛;可一旦肿瘤突破肝包膜,疼痛发生率会一下子升到92%。
肝癌的表现与高危人群筛查
中晚期肝癌有几个典型表现:一是一直隐隐作痛,这是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导致的;二是约65%的患者晚上会痛醒;三是肝区能摸到越来越大、硬邦邦的肿块;四是会有体重下降、没力气、肚子胀等消耗性症状。
乙肝病毒携带者得肝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很多,建议这类高危人群定期做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超声联合筛查,具体多久查一次要根据个人风险评估。
不是肿瘤的肝区痛:常见问题鉴别
胆囊疾病怎么区分?
胆囊问题引起的痛有规律:吃了油腻食物后30分钟内就会发作;疼痛会放射到右肩背;深吸气时疼得更厉害;超声能看到胆囊壁增厚超过3mm。
肝脓肿有什么信号?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差,容易得肝脓肿。典型表现是持续高烧超过39℃,忽高忽低;还有寒战、盗汗等感染症状;敲肝区会疼;抽血查C反应蛋白会明显升高。
容易混淆的“非肝病”:肋软骨炎
肋软骨炎的症状常和肝病搞混,区分要点有四个:一是痛点在胸壁,沿着肋骨走;二是呼吸的时候疼得更厉害或减轻;三是皮肤没有红肿发热;四是做心电图能排除心脏问题。
肝区不适该怎么检查?怎么预防?
如果肝区不舒服,建议按步骤检查:第一步先做基础筛查——查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再做腹部超声,能查出85%的问题;如果有异常,再做增强CT或MRI,能看清肿瘤的血流情况;实在不确定,可能需要做PET-CT或穿刺活检,确诊率超过90%。
预防肝癌要分三级:一级是打乙肝疫苗,能让更多人不得乙肝;二级是少吃含黄曲霉毒素的食物(比如发霉的花生、玉米),每天摄入不超过1微克,能降低31%的肝癌风险;三级是40岁以上男性、有慢性肝病的人要定期体检。
什么时候该去医院?日常要注意什么?
根据症状轻重处理:偶尔隐痛,而且和吃饭有关,可以先观察;连续疼超过3天,要去门诊检查;疼得越来越厉害,还瘦了、发烧,赶紧去急诊。
日常保护肝脏要注意这几点:少喝酒,男性每天酒精不超过25克(大概啤酒750ml、白酒50ml),女性不超过15克;控制体重,BMI(体重kg÷身高m²)保持在18.5-24.9之间;睡好觉,凌晨1-3点是肝脏修复的黄金时间,要保证深度睡眠。
总之,肝区疼痛不一定是肝癌,但也不能大意。分清症状、及时检查,平时做好预防——打疫苗、控饮食、定期体检,才能让肝脏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