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里的斑块,其实和生活里的“建筑废料堆积”有点像——当血液里的胆固醇、钙质等物质不正常地堆在血管内皮下,就会形成类似“违章建筑”的病理结构。其中,稳定性斑块有一层较厚的“保护壳”(纤维帽)覆盖;而易损斑块的“保护壳”更薄,通常不到65微米,里面的脂质核心还很大。有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不少中年人血管里都有不同程度的斑块堆积。
很多人关心“剧烈咳嗽会不会弄掉斑块”,其实得先看咳嗽对血管的影响——剧烈咳嗽时,胸腔内的压力会突然升高,单次就能升到60-80毫米汞柱,但这种压力主要作用在肺循环系统。美国心脏协会的研究说,这种压力传到主动脉这类深层血管时,已经衰减了99.9%,对血管壁的刺激其实很微弱。
斑块不是随便就能掉的,得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斑块本身是“易损”的——保护壳(纤维帽)厚度不到65微米,里面的脂质核心占比超过40%;第二,局部血流速度得快到每秒2米以上,形成湍流冲击;第三,血管壁得承受超过200毫米汞柱的异常压力。临床观察发现,90%的斑块脱落都发生在血压突然升到180/120毫米汞柱以上的时候——这种血流的剧烈变化,更容易打破斑块的稳定。
有三个场景特别危险,要重点警惕:第一,血压剧烈波动——比如情绪激动时,收缩压10分钟内飙升40毫米汞柱以上;第二,胸部受外力冲击——比如交通事故里安全带勒到胸部的情况;第三,颈部血管被不当压迫——比如不专业的颈部按摩。这些场景对血管的剪切力,是剧烈咳嗽的50-200倍,更容易让斑块掉下来。
要防动脉粥样硬化,得用“组合拳”:第一,定期做检查——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重点看“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没有变化;第二,管好血压波动——可以练腹式呼吸,尽量让白天的血压波动幅度不超过15毫米汞柱;第三,调整饮食——地中海饮食能让斑块进展的风险降30%,建议每天吃25克坚果、150克深海鱼;第四,科学运动——每周做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时心率达到“170-年龄”的数值;第五,注意温度——冬天室内保持20-22℃,别让寒冷诱发血管痉挛。
有些人群得额外注意:糖尿病患者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高血糖会加速斑块的“保护壳”变薄;高血压患者得每天测血压、记档案,晨峰血压和夜间血压的差别别超过10毫米汞柱;吸烟者戒烟1年后,血管内皮功能能改善40%,可以用尼古丁替代疗法帮着戒烟。
如果出现这些神经系统症状,得立刻去医院:突然一侧肢体无力或发麻;短时间内说话含糊、听不懂别人的话;突然一只眼或两只眼视物重影。这些可能是脱落的斑块堵住了脑供血动脉,最好在症状出现10分钟内就去急诊。
最后要说明的是:虽然剧烈咳嗽本身对斑块影响很小,但如果已经有严重的血管狭窄(超过70%),任何让血流剧烈波动的因素都可能引发问题。建议40岁以上的人,建立包含颈动脉IMT、血脂亚组分检测的健康档案,定期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