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引言
痤疮疤痕是寻常型痤疮常见的副作用,可能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并引发抑郁焦虑。本研究旨在评估自体成纤维细胞注射单独使用及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痤疮疤痕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在分面试点研究中,8名萎缩性痤疮疤痕患者接受双周三次治疗:面部一侧注射PRP-成纤维细胞悬液,另一侧仅注射PRP作为对照。通过皮肤超声、水合水平、皮肤弹性(R2/R5/R7)、毛孔与斑点数量及疤痕体积/面积/深度等生物计量指标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侧皮肤厚度中位差为32.57,对照侧为5.33(p=0.018)。联合治疗在皮肤弹性(p=0.012)、水合水平(p=0.028)、细小毛孔数量(p=0.043)及疤痕体积/面积(p=0.043)改善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大毛孔和斑点数量虽有改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PRP-成纤维细胞悬液可能成为萎缩性痤疮疤痕的新型有效疗法。
1 引言
寻常型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炎症性皮肤疾病,影响约90%人群。约40%患者在皮损消退后会遗留皮肤疤痕和畸形,显著影响生活质量并引发抑郁焦虑[1]。
萎缩性痤疮疤痕主要由胶原流失引起,传统上根据形态分为冰锥型、箱车型和滚动型三种。深肤色人群偶见肥厚性疤痕和瘢痕疙瘩[4]。目前尚无单一标准治疗方案,微创针疗和激光治疗是常见一线疗法[5,6]。
PRP作为已有疗法,在多个研究中显示对痤疮疤痕有效[7-11],且具有促进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12]。既往研究显示,与单独使用PRP相比,联合成纤维细胞治疗能显著改善疤痕体积、皮肤密度、毛孔粗细等指标(p<0.05)。
2 方法
2.1 患者选择
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德黑兰大学医学院皮肤与干细胞研究中心进行试点研究。纳入标准包括:年龄20-59岁、面部有萎缩性痤疮疤痕、完成研究意愿。排除标准涉及凝血障碍、妊娠期/哺乳期、感染体征、并发皮肤病等。
2.3 成纤维细胞分离制备
从受试者耳后区域获取5mm活检样本,经消毒处理后使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成纤维细胞。细胞传代至第4代时冷冻保存,注射前悬浮于PRP中。
2.4 PRP制备
采用两步离心法(图2)制备PRP:20mL静脉血以1500rpm离心10分钟分离红细胞,上清液再以1200rpm离心5分钟,获得约3-4倍浓度的PRP。
2.6 评估方法
使用VisioFace系统评估包括皮肤水合水平、经表皮失水率(TEWL)、黑色素指数、红斑指数、皮肤弹性(R2/R5/R7)、超声测量皮肤厚度、毛孔斑点数量及疤痕体积/面积/深度等指标。
3 结果
本研究纳入8名患者(6女2男),平均年龄41.88±9.57岁(34-59岁)。
联合治疗组在皮肤弹性(R2/R5/R7)、水合水平、毛孔数量及疤痕体积/面积等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超声检查显示治疗侧皮肤厚度增加(中位差32.57 vs 5.33,p=0.018)。
4 讨论
研究显示PRP联合成纤维细胞治疗显著改善萎缩性痤疮疤痕。联合治疗组在皮肤弹性、水合水平、黑色素指数及疤痕体积等指标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RP通过释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促进胶原合成和组织修复[11]。成纤维细胞移植通过合成细胞外基质和分泌生长因子改善皮肤质地和减少疤痕深度[25,26]。
既往研究显示自体成纤维细胞注射在治疗后9个月和12个月的有效率分别达75.0%和81.6%[19]。本研究首次将成纤维细胞与PRP联合应用于萎缩性痤疮疤痕治疗,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5 局限性
研究局限包括小样本量(n=8)、短期随访(3个月)等。虽然主要参数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但需要更大样本和长期随访验证结果。
6 结论
本试点研究初步证实,自体成纤维细胞联合PRP治疗在改善萎缩性痤疮疤痕方面优于单独PRP治疗。需开展更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验证结果。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