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就像身体里永不停歇的“动力泵”,一刻不停地推动血液流转全身,但如果它的“电信号指挥系统”出了问题,心跳的节奏、快慢就会乱掉,这就是心律失常。研究发现,大部分心律失常都和一些基础疾病有关——搞清楚这些“幕后推手”,才能更好地守住心脏健康。
八大类疾病,悄悄“打乱”心脏电信号
- 心脏供血不足(缺血性心脏病)
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如果堵了或窄了,心肌得不到足够的氧和营养,电信号的稳定性就会受影响。比如急性心肌缺血的患者里,出现房颤(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的人比一般人多很多,及时打通血管、恢复供血能降低这种风险。 - 心力衰竭
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时,心室壁的电活动会变得紊乱。慢性心衰患者得房颤的概率比健康人高不少,而且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比如室颤)的风险也更大。 - 电解质乱了(比如血钾异常)
身体里的钾离子浓度太高或太低,都会干扰心脏电信号的传导。尤其是有慢性肾病的人,因为肾脏排钾能力差,更容易出现电解质失衡,心律失常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好几倍。 - 心肌发炎(比如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感染心肌后,可能会留下“疤痕”,这些疤痕会变成异常电信号的“通路”。青少年要特别注意:如果感染了肠道病毒(比如引起手足口病的柯萨奇病毒),之后要定期监测心脏,避免留下隐患。 - 代谢问题(甲亢、糖尿病)
甲亢会让心肌对“兴奋信号”更敏感,容易心跳过快;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自主神经病变(神经功能受损),夜间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 心脏结构异常(先心病、瓣膜病)
比如先天性心脏缺损、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会改变心脏内的血流方向和压力,增加房颤的发生概率——这类患者中,差不多每两个人就有一个会查出房颤。 - 肺循环压力高(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压力太高会让右心“负担过重”,右心房变大后,容易形成“电信号折返环路”(就像电路短路)。而且肺动脉压力越高,心律失常的风险越大。 - 遗传性离子通道病(比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
这类天生的心脏电通道异常,会大大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风险,患者一定要特别注意预防——比如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诱因。
科学应对“心律乱”,做好三重防御
第一重:精准监测,早发现信号
建议40岁以上的人定期做两项检查:动态心电图(戴24小时的“ Holter”,能捕捉到日常活动中的心律异常)和心脏彩超(看心脏结构有没有问题)。如果出现这三种情况,赶紧去医院:
- 心跳一直超过每分钟100次,或者低于50次;
- 明显感觉到心跳“乱跳”“漏拍”;
- 胸闷伴着脖子发紧,持续超过5分钟还没缓解。
第二重:管好基础病,切断诱因
- 有冠心病的人,要把“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 心衰患者每天称体重,如果1-2天内增重超过2公斤,可能是体内积水了,要及时找医生调整利尿药;
- 甲亢患者治疗后,要定期查心电图,看心律有没有恢复正常。
第三重:调整生活习惯,减少刺激
- 含咖啡因的饮料(咖啡、茶、能量饮料)每天别超过400毫克(大概2-3杯普通咖啡,或4-5杯茶);
- 喝酒的人要慢慢减量,突然戒酒可能反而诱发心律紊乱;
- 高温天出汗多,补电解质饮料要选钠含量适中的,别喝太浓的。
特殊人群,要加“额外防护”
- 睡觉老打呼噜、憋醒(睡眠呼吸暂停)的人,用呼吸机治疗能明显减少夜间心律失常;
- 长期上夜班的人,要定期查“心率变异性”(反映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指标),如果指标异常,要调整作息;
- 爱运动的人,剧烈运动前一定要做“运动负荷试验”(比如跑步机上测心律)——如果运动时出现心律乱,赶紧停止训练,别硬撑。
心脏健康是个“系统工程”,得把“定期监测-控制基础病-优化生活习惯”结合成一套防护网,才能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的风险。如果突然出现心慌、胸闷、头晕这些症状,别拖着,第一时间去医院——早检查、早干预,才能把心脏的“电信号”拉回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