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症状多样易漏诊 抓住黄金120分钟救命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09-02 17:56:39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37字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并发症风险及急救策略,结合最新心血管研究提供科学应对方案,重点阐述胸痛识别、心电图判读要点、后遗症预防措施及规范化救治流程,帮助公众掌握关键急救知识。
心肌梗死胸痛心电图心律失常急救
心梗症状多样易漏诊 抓住黄金120分钟救命

急性心肌梗死是非常危险的心血管急症,一旦发作可能快速危及生命,但早识别、早处理能大大降低风险,关键是要懂“信号”、会“急救”、做好“预防”。

一、症状识别:典型胸痛要警惕,非典型表现易漏诊

急性心梗最典型的症状是胸口持续的压迫样疼痛——像有块石头压着,疼得喘不过气,常连带着左胳膊一起痛,还会出大汗、呼吸困难,而且疼痛超过15分钟都不缓解。但要注意,约30%的患者症状不“典型”:有的表现为胃痛、恶心(像胃病发作),有的是下巴或咽喉不舒服,还有的只是单纯没力气、浑身发软。2023年《循环》杂志的研究发现,女性出现这些不典型症状的概率比男性高1.3倍,很容易被当成“胃病”“疲劳”而延误诊断。

二、检查诊断:心电图是早期“侦察兵”,结合指标更准确

心电图是早期诊断心梗的关键工具。如果心电图显示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mV,提示心肌发生了全层损伤(透壁性心梗);但约15%的患者是“非ST段抬高型心梗”,这类患者往往多条心脏血管有问题,这时查心肌损伤标志物(比如肌钙蛋白)升高更能确诊。欧洲心脏病学会2022年指南强调:疑似心梗的患者,要在30分钟内复查心电图,同时反复监测肌钙蛋白,这样才能尽早明确诊断。

三、并发症:心梗后三类问题要警惕

心肌坏死后,可能引发三类并发症:一是电生理异常(比如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23%-30%,严重时会心跳骤停);二是泵功能障碍(心脏像“泵”一样的功能出问题,容易引发左心衰竭,风险比常人高4-6倍);三是机械性并发症(比如室壁瘤——心脏壁上鼓出一个“包”,发生率10%-15%)。如果心梗面积超过心脏的25%,猝死风险会明显升高。规范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这类药物,能让远期死亡率降低34%(需在医生指导下用)。

四、急救要点:“1-10-100”原则,抢黄金120分钟

心梗急救的核心是“早再灌注”——发病120分钟内做支架或溶栓治疗,能最大程度挽救心肌。记住“1-10-100”原则:

  • 1分钟内:立刻停止所有活动,躺着或坐着休息(减少心脏耗氧);
  • 10分钟内:如果没有低血压(比如头晕、眼前发黑),可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缓解疼痛);
  • 100分钟内:尽快送到能做PCI(心脏支架)的医院(争取在100分钟内完成手术准备)。
    另外,中国胸痛救治共识指出,早期嚼服阿司匹林可降低23%的死亡风险,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自己随便吃。

五、二级预防:全方位管理,不让心梗“卷土重来”

心梗后的“二级预防”是降低再梗风险的关键,要做好这几点:

  • 指标控制:血压要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要低于1.8mmol/L,有糖尿病的人糖化血红蛋白要控制在7%以内;
  • 运动康复:每周5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打太极拳),能让再次心梗的风险降低35%;
  • 避免误区:不能盲目“静养”——心脏康复要在专业医生评估后分阶段进行,比如先从床边活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否则反而会导致心功能退化。

急性心肌梗死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能“早识别症状、及时打120、规范做预防”,就能有效降低危险。记住:心脏的“救命时间”,就藏在每一个“早”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