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药物发现原则Principles of early drug discovery - PMC

环球医讯 / 创新药物来源:pmc.ncbi.nlm.nih.gov英国 - 英语2025-08-11 21:11:40 - 阅读时长4分钟 - 1774字
本文系统阐述了新药研发的早期阶段原则,涵盖靶标识别与验证、命中化合物筛选、临床前候选分子选择等关键环节,重点解析了靶标"可成药性"评估、高通量筛选技术应用及药代动力学特性优化等核心要素,结合21个具体案例分析了从药物发现到临床开发的转化路径。
早期药物发现靶标识别靶标验证命中化合物发现先导优化临床前候选选择药物研发健康疾病治疗化学基因组学
早期药物发现原则

早期药物发现原则

摘要

新药研发从概念到上市需历经12-15年耗资超十亿美元的复杂流程。本文重点解析药物发现早期阶段的关键环节:靶标识别需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源数据,通过反义技术、转基因动物模型等手段验证靶标有效性;建立基于细胞和生物化学的高通量筛选体系,运用虚拟筛选、片段筛选等新技术发现活性化合物;通过构效关系研究和ADME特性评估优化先导化合物。文章特别强调靶标"可成药性"(druggability)评估的重要性,并系统论述了化学基因组学等新兴技术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

引言

药物研发项目始于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基础研究通过抑制/激活特定蛋白或通路提出治疗假说,进而选择候选靶标。靶标验证需综合运用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和患者靶标调控等多维验证体系。当前药物发现已形成靶标识别-验证-临床候选分子选择的标准化流程(图1),平均耗时4.5-5年。

靶标识别

药物临床失败主因:无效性和安全性不足。成功靶标需具备以下特征:

  • 疗效确证性(如GPCR类靶标适合小分子药物开发)
  • 安全可控性
  • 临床商业价值
  • 可成药性

数据挖掘技术显著提升靶标发现效率,通过整合基因表达数据(如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基因APP/Presenilin突变)、蛋白质组学数据(如NaV1.7钠通道突变与痛觉异常)及表型筛选(如噬菌体展示抗体筛选肿瘤抗原)等手段,已发现21个新型肿瘤治疗靶标。

靶标验证

验证技术演进呈现多维度特征:

  1. 反义技术:P2X3受体反义寡核苷酸在完全弗氏佐剂模型中显示强效镇痛作用,但存在生物利用度低等局限
  2. 转基因动物:P2X7敲除小鼠证实该离子通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但存在胚胎致死等技术障碍
  3. RNA干扰:通过Dicer酶介导的siRNA技术实现靶标调控,但面临递送系统挑战
  4. 单克隆抗体:抗-TrkA抗体MNAC13通过中和NGF证实其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
  5. 化学基因组学:结合化学探针与高内涵细胞分析,目标是建立针对基因组所有蛋白的化学工具库

命中化合物发现

筛选策略呈现多元化特征(表1):

筛选策略 技术特点 应用场景
高通量筛选 微孔板自动化筛选 大规模化合物库筛选
定向筛选 基于已知活性化合物 缩短研发周期
片段筛选 小分子片段库 结合晶体结构分析
虚拟筛选 分子对接技术 节省实验资源
生理筛选 组织水平活性检测 接近体内效应

以海葵素(aequorin)钙敏发光蛋白检测系统为例,该技术已实现1536孔板高通量格式,在H1受体拮抗剂筛选中日处理量达200板,假阳性率控制在0.5%以下。

分析方法开发

优质分析体系需满足:

  1. 药理相关性(Z'因子>0.6)
  2. 可重复性(跨板CV<10%)
  3. 成本控制(1536孔板体系单孔成本<0.5美元)
  4. 抗溶剂干扰(耐受10%DMSO)

示例:GPCR筛选采用钙荧光检测、G蛋白偶联分析、第二信使测定等多维体系,确保命中化合物具有可验证的构效关系。

命中系列定义

化合物筛选需遵循"类药性"原则:

  • 分子量<400
  • 脂溶性cLogP<4
  • 符合Lipinski五规则

通过结构聚类分析、ADMET特性评估(表2)及体内外活性验证,筛选出具有开发潜力的先导化合物系列。某GPCR靶向项目通过优化基本骨架,将hERG毒性从3μM提升至30μM,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至犬模型40%以上。

先导优化阶段

优化目标:平衡药效与安全性

  • 结构-活性关系(SAR)研究
  •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优化
  • 选择性谱分析(如避免CYP450抑制)

某激酶抑制剂项目通过结构修饰,将选择性从30%提升至80%,同时改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

临床前候选选择

最终需建立目标候选资料(Target Candidate Profile),包含:

  • 药效学数据(EC50<10nM)
  • 药代特性(半衰期>60min)
  • 安全性数据(Ames试验阴性)
  • 制备工艺可行性

药物研发项目成功率不足10%,主要失败原因包括:分析方法不可靠(15%)、命中化合物不可优化(20%)、毒性问题(30%)等。学术机构通过NIH路线图计划已建立30余个药物发现中心,推动靶标验证与早期研发的协同发展。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