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抗精神病药物可导致可逆的大脑结构变化
由Vladimir Hedrih报道
2025年9月10日
发表于神经影像学、精神药理学领域
[Adobe Stock]
一项在英国开展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健康成年人连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阿米舒必利(每日400毫克)一周后,其大脑左壳核和右尾状核体积显著增加;而服用阿立哌唑(每日10毫克)相同周期则导致右壳核体积增长。这些结构性变化在停药数周后完全逆转。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神经精神药理学》期刊。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D₂受体发挥作用,这类神经递质调节剂被广泛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障碍等 psychotic disorders(精神病性障碍)。值得注意的是,临床观察显示精神病患者的特定脑区存在体积差异,但这些患者往往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这使研究人员难以区分大脑变化源于疾病本身还是药物影响。
为破解这一科学难题,Pierluigi Selvaggi团队采用双盲交叉试验设计,将48名健康受试者(平均年龄27岁,男女比例均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服用阿米舒必利和阿立哌唑。试验采用"一周用药+一周安慰剂"的交叉方案,两种药物的外观完全一致。通过T1加权磁共振扫描发现:
- 阿米舒必利组受试者左壳核和右尾状核体积较基线及安慰剂期显著增加
- 阿立哌唑组仅观察到右壳核体积增长
- 所有变化均为可逆性,停药后数周恢复至基线水平
- 未检测到大脑皮质区域的结构性变化
研究通讯作者解释:"短期暴露于这两种不同抗精神病药物会导致纹状体体积的暂时性增大,这种效应在治疗终止后迅速消失。我们的发现提示,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纹状体体积差异,至少部分归因于药物的药理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每组24人),可能仅能检测到较显著的结构性变化。虽然健康受试者的试验结果为药物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但精神病患者群体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该研究为优化精神疾病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神经影像学依据。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