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根据在ASCO年会上公布的研究结果,过去几十年间,与酒精相关的癌症死亡率急剧上升。
从1990年到2021年,所有癌症中因饮酒导致的死亡比例增加了近50%。这项数据库分析的结果显示了这一趋势。
首席研究员Chinmay Jani博士(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Sylvester综合癌症中心血液学和肿瘤学首席研究员)表示,这种增长“非常大且令人担忧”。
Jani告诉Healio:“当我们查看与酒精相关的癌症死亡比例时,我们发现所有年龄组和性别以及几乎所有个别癌症类型都有显著增加。这真正凸显了今天酒精导致更高的癌症死亡率,相比30年前。”
数据有限
据《柳叶刀·肿瘤学》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估计,2020年全球约有741,300例癌症病例可归因于饮酒。
在美国,酒精是第三大致癌因素,每年导致约10万例癌症病例,约占新诊断病例的5%。
今年1月,前美国卫生局局长Vivek Murthy医学博士、MBA发布了一份建议书,其中包括多项旨在减少酒精对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影响的建议。
建议包括更新酒精饮料上的现有卫生局局长健康警告标签,明确其对癌症风险的影响,以及重新评估酒精消费指南,以考虑癌症风险。
在该建议书发布后不久,Jani和他的导师Gilberto Lopes医学博士在诊所遇到了一名疑似酒精相关癌症的患者。
Jani说:“尽管我们对酒精对癌症风险的影响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关于其对癌症死亡率影响的数据仍然有限。我们决定研究数据,看看能否发现任何趋势。”
令人震惊的发现
Jani及其同事进行了他们认为是首次分析全美酒精相关癌症死亡趋势的研究。
研究人员使用了公共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有关全球疾病负担和导致诊断和死亡的风险因素的详细信息,以检查年龄标准化的癌症死亡率。
他们评估了总体癌症死亡人数以及与酒精消费有明确联系的特定恶性肿瘤的死亡人数。这些恶性肿瘤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口腔癌和食道癌。
研究人员按多个因素分层结果,包括性别和年龄(20-54岁 vs. 55岁及以上)。
结果显示,在30年期间,酒精相关癌症死亡人数几乎翻了一番,从1990年的11,896人增加到2021年的23,207人。Jani称这一增长“令人震惊”。
在55岁以上的男性中,所有与酒精相关的癌症的粗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每10万人27.3人增加到2021年的每10万人31.7人。
在20至54岁的男性中,粗年龄标准化死亡率略有增加,从1990年的每10万人2.2人增加到2021年的每10万人2.4人。无论年龄大小,女性的比率在研究期间略有下降。
Jani及其同事还研究了酒精导致的癌症死亡比例。
所有癌症的与酒精相关的年龄标准化死亡比例在20至54岁的男性中从1990年的4.3%增加到2021年的6.8%,55岁及以上的男性从1990年的2.4%增加到2021年的4.3%,20至54岁的女性从1990年的3.3%增加到2021年的3.6%,55岁及以上的女性从1990年的1.5%增加到2021年的1.9%。
除了5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肝癌外,所有个体癌症类型的与酒精相关的年龄标准化死亡比例在所有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中都有所增加。
2021年55岁及以上人群的数据分析显示,男性中最高的与酒精相关的年龄标准化死亡比例是肝癌(38.5%)和鼻咽癌(31.8%),而女性中最高的是鼻咽癌(18.9%)和口咽/下咽癌(18.4%)。
在20至54岁的人群中,男女中最高的与酒精相关的年龄标准化死亡比例均为唇或口腔癌(男性41.8%,女性26.9%)。
Jani说:“我们的数据还显示,年轻女性中与酒精相关的癌症死亡率在乳腺癌和结直肠癌中的比例高于肝癌。虽然有很多关注酒精对肝癌的影响,但很明显,这不是唯一需要关注的癌症类型。”
需要更多意识
正如Healio之前报道的那样,202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不到三分之一的美国人理解饮酒对癌症风险的影响(31.2%)。更少的人认为啤酒(24.9%)或葡萄酒(20.3%)会影响癌症风险。
研究人员强调,需要更好地教育公众和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了解酒精与癌症之间的联系。
Jani说:“根据我们的数据,酒精作为癌症死亡风险因素的影响将继续增加,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第一步是提高意识。”
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驱动酒精与癌症关联的机制,Jani说。
Jani说:“不同种族之间以及性别之间在将酒精转化为乙醛方面存在差异,乙醛是我们体内主要的有毒致癌物之一。如果我们能识别出特别高风险的人群,那么对他们进行筛查、咨询并告知他们的饮酒量应该低于其他人群就更容易了。”
在这些机制得到更好理解之前,预防仍然是医疗保健提供者向患者传达的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Jani说。
Jani说:“医疗保健从业者应在每次常规体检中与每个人讨论这个问题。他们喝了多少酒?他们是否理解酒精不仅会影响身体的不同器官,还会导致癌症?当患者听到‘癌症’这个词时,我们怀疑他们会感到警觉,并希望这会激发他们的自我责任感。”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