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如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正越来越多地用于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特别是在复杂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中。这些血管内成像技术能够更精确地评估血管和病变特征、支架尺寸和贴壁情况,并提供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无法提供的实时信息,因此它们可以改善PCI手术的规划和精确度,从而实现更优化的血管重建并可能带来更好的后续结果。随机试验和荟萃分析强烈表明,与造影引导的PCI相比,IVUS或OCT引导的PCI通过降低靶血管失败率、心血管死亡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改善了临床结果。1-4 一项近期的随机试验荟萃分析显示,与造影引导相比,OCT或IVUS引导的支架植入与降低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相关。5 血管内成像引导的PCI相对于造影引导的PCI的优势在复杂CAD患者中尤为明显。1,6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高血栓负荷增加了PCI的复杂性,导致更多的血栓并发症和较低的造影成功率,以及不良结局,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年死亡风险增加,无论是否进行血栓抽吸。8 AMI患者病变部位存在大量血栓物质会增加栓塞和微循环阻塞/冠状动脉无复流的风险,对心肌功能恢复、心室功能和后续临床结局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大量血栓物质阻碍了适当的支架尺寸选择和贴壁,增加了支架贴壁不良和靶病变/血管失败以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或靶病变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的风险。AMI伴高血栓负荷患者的管理仍然具有挑战性。用于优化AMI伴高血栓负荷患者PCI的最常用策略包括血栓抽吸术、延迟支架植入、药理学药物(如强效抗血栓药物或糖蛋白IIb/IIIa抑制剂)以及血管内成像设备。关于血管内成像指导AMI伴高血栓负荷患者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有限。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