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讯 花生四烯酸的部分代谢产物已得到充分研究:环氧化酶生成的前列腺素类物质是炎症、发热和疼痛的核心介质,其合成可被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等药物抑制。同样,脂氧合酶将花生四烯酸转化为白三烯的效应与机制广为人知,此类物质也是哮喘药物的作用靶点。然而,第三类脂质——细胞色素P450环氧合酶生成的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s)——研究尚不充分。近40年来已知EETs能触发多种有益生物学效应:降低血压、具有抗炎特性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经过数十年深入研究,其效应的分子通路仍不明确,导致目前尚无已知药理靶点可用于模拟EETs的治疗潜力。
由德国研究基金会(DFG)科塞莱克计划资助的新研究项目,由埃根·普罗沙克教授(Eugen Proschak)和斯特凡·奥弗曼斯教授(Stefan Offermanns)领衔,旨在通过创新实验方法解答这一问题。现有证据表明,细胞膜受体可能参与其中——EETs或可直接激活受体,或在其整合入膜脂后发挥效应。该项目题为“含酯化EETs脂质物种的膜靶点识别”,将系统搜寻可与EETs结合并介导其效应的跨膜蛋白。此外,研究团队将验证EETs并非以游离脂质形式,而是以更复杂形态(即整合入复杂膜脂后)发挥作用的假设。
“我们确知这些效应存在,却仍不明其作用机制。要开发全新药物类别,迫切需要这一基础认知,”埃根·普罗沙克教授解释道。研究将特别聚焦血管内皮细胞结构,从而关联心血管系统疾病。
该项目联合了两个具备互补专长的研究团队:普罗沙克教授领导的药物化学研究所团队专精药物化学与药理工具合成;奥弗曼斯教授领导的分子医学研究所团队则运用经典与分子药理学方法进行体外及体内研究。奥弗曼斯教授同时担任巴特瑙海姆马克斯·普朗克心肺研究所所长。
研究分为四个子项目,整合化学、药理学与蛋白质组学方法——后者涵盖细胞中全部蛋白质。凭借这一创新理念,研究团队期望揭示EETs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分子机制。项目总经费125万欧元,将持续至2030年。
创立于2008年的科塞莱克计划以德国20世纪最重要历史学家之一赖因哈特·科塞莱克(Reinhart Koselleck,1923–2006)命名,他是现代社会史奠基人之一。该计划面向“具有卓越科学成就的研究者”,专为高创新性、高风险研究方法提供资助。
埃根·普罗沙克与斯特凡·奥弗曼斯的项目完美契合上述标准:此前所有阐明EETs作用机制的尝试均告失败。若此次研究成功,其成果或将具有开创性意义——尤其对开发能精准模拟EETs有益效应的全新药物类别至关重要。
附图: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s)迅速整合到多种复杂脂质中,可能有助于传递其有益效应。科塞莱克项目旨在识别EETs结合的特定蛋白质。(图表:普罗沙克/法兰克福歌德大学)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