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肌肉无法有效收缩和舒张的全身性病理状态,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进而影响全身血液循环。
心力衰竭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尽管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数据尚不完善,但全球估算患者总数已超过2500万人。该病症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65岁以上老年人群、男性、家族遗传史,以及特定基础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脏病发作)、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糖尿病等。某些生活方式因素同样会增加患病风险,如烟草使用、酒精摄入、缺乏运动,以及可能导致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压的饮食习惯。
当心力衰竭发生时,心脏可能出现三种病理状态:收缩功能障碍(心肌收缩能力下降)、舒张功能障碍(心肌僵硬导致舒张异常),或两者并存。由于每次心跳泵出的血液减少,机体启动代偿机制以维持外周器官供血。其中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肾脏通过钠水潴留提高心腔内压力和循环血容量。这种代偿效应通常导致患者出现充血症状、体重增加以及四肢和腹部器官肿胀,临床上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肺循环充血患者常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或平卧时气促。长期循环障碍还会导致心腔扩大(心室肥大)和心肌质量增加(心肌肥厚)。
心力衰竭的治疗涉及多个维度。首要任务是治疗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疾病)。药物治疗主要通过阻断神经、激素和炎症系统的不良激活来发挥作用,常用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降低血压并减轻心脏负荷)、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稳定心律)、醛固酮拮抗剂(减少钠潴留)以及血管扩张剂(松弛血管平滑肌)。利尿剂用于清除多余体液,地高辛和洋地黄毒苷则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发挥作用(此类药物源于18世纪发明的洋地黄,是首个有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患者还应限制钠盐和液体摄入,避免酒精及尼古丁,保持理想体重,并在可能范围内进行有氧运动。虽然预防和治疗手段多样,但预后最终取决于基础疾病的性质和就诊时的病情严重程度。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