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齐是指心脏跳动异常加速、迟缓或不规则,可能引发中风、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等严重并发症。虽然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能患病,但老年人发病率显著升高。
以下为该病症的主要成因分析:
冠心病
这是心律不齐最常见的诱因。冠状动脉疾病、心脏瓣膜病及心力衰竭等心脏器质性病变,可导致心肌电传导系统紊乱。需特别说明的是,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会并发心律失常,但该类患者群体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高血压
持续性血压升高不仅会损害心肌结构,还会直接干扰心脏电信号传导,导致节律异常。若长期未得到控制,心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将进一步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激素分泌失衡对心血管系统具有双向影响:甲亢会加速窦性节律,而甲减则可能导致严重心动过缓,两种情况均可能诱发房颤等心律失常。
药物因素
特定药物存在诱发心律不齐的副作用风险,包括哮喘治疗药物、抗感冒药及抗过敏药等。若用药期间出现心率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师。
遗传易感性
部分人群携带特定致病基因,使心脏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此类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如长QT综合征)具有家族聚集特征,有猝死家族史者需进行遗传筛查。
酗酒与药物滥用
过量酒精摄入会直接损伤心肌电生理稳定性,而可卡因、安非他命等兴奋剂滥用则通过过度激活交感神经导致恶性心律失常,此类患者常伴随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
睡眠呼吸暂停
该病症在睡眠期间反复导致低氧血症,引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心房重构,是阵发性房颤的重要可控危险因素。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有效降低相关心律失常发生率。
临床建议
当出现心悸、眩晕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就诊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等检查。通过明确病因并实施个体化治疗(如抗心律失常药物、导管消融或植入式器械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实现病情有效控制。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