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lynn Larkin
2025年9月5日
首部全球妊娠与炎症性肠病(IBD)指南建议,IBD女性患者在整个孕期及哺乳期可继续使用生物制剂和低风险药物,该方案不会对胎儿造成损害。指南同时建议所有IBD女性接受孕前咨询,并按照高危妊娠进行管理。
"既往对妊娠期慢性病的管理始终存在伤害胎儿的顾虑",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中心主任、制定该指南的全球共识联盟主席Uma Mahadevan教授指出。由于孕妇通常被排除在IBD新疗法的临床试验之外,导致新获批药物缺乏人体妊娠安全数据。为此,Mahadevan主导的PIANO研究系统评估了IBD药物在妊娠期的安全性及儿童短期和长期结局。
"我们发现母体炎症才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首要因素",她补充道。研究团队还证实,生物制剂在孕期特别是器官形成的关键期(第一孕期)胎盘转移有限,胎儿暴露风险极低。
最终推荐意见同步发表在六家国际期刊,包括《临床胃肠病学与肝病学》《美国胃肠病学杂志》《GUT》《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与结肠炎杂志》和《营养药理学与治疗学》。
突破性发现
共识组指出,既往医疗从业者对IBD妊娠管理知识不足导致实践差异显著。不同国家/学会的指南差异造成医患双方困惑,为此由39位IBD专家(含围产医学专家、畸胎学家和患者代表)组成的全球共识联盟,通过GRADE系统评估现有数据并制定统一规范。
"部分发现具有创新性",Mahadevan教授强调。例如GRADE 9建议:高危孕妇自12-16周开始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早产子痫前期,该建议基于ASPRE研究证实其可降低风险且不诱发IBD活动。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GRADE 17-20建议:全程持续使用生物制剂无需中断。北美的长期建议与欧洲最新观点趋于一致,明确推荐按既定时间表维持治疗。此外,指南建议继续使用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柳氮磺吡啶、硫嘌呤类及单克隆抗体,但要求小分子药物(如S1P受体调节剂和JAK抑制剂)需在备孕前停用1-3个月(母体健康无替代方案时例外),并禁用于哺乳期。
另一项重要更新是GRADE 33建议:曾宫内暴露生物制剂的婴儿可接种轮状病毒活疫苗。基于加拿大前瞻性研究显示,这些婴儿接种后未出现安全性问题,突破了既往要求此类婴儿6个月后方可接种活疫苗的限制。
针对母乳喂养问题,尽管缺乏临床试验数据,共识组仍基于单抗在乳汁中的转运机制,推荐使用IL-23等新型单抗的IBD患者可进行哺乳。数据显示,孕期暴露生物制剂或硫嘌呤类药物的婴儿在4个月和12个月时感染率未升高。
考虑到全球包括美国在内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指南建议所有IBD妊娠均应列为高危妊娠。建议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加强产前监测,并已制作多语言患者宣教视频(含中英文)及专业课件,相关内容可通过PIANO研究官网获取。
*研究资助:哈里·赫尔姆斯利慈善信托基金会
*利益声明:Mahadevan教授为多家医药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