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组在黑色素瘤免疫肿瘤学中的协同治疗作用Frontiers | The Microbiome as a Therapeutic Co-Driver in Melanoma Immuno-Oncology

硒与微生态 / 来源:www.frontiersin.org厄瓜多尔 - 英语2025-09-04 02:49:24 - 阅读时长2分钟 - 684字
该研究系统分析了皮肤、肠道和口腔微生物组在黑色素瘤发生发展及免疫治疗中的调控机制,揭示了短链脂肪酸等微生物代谢产物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和信号通路影响肿瘤微环境的作用,提出粪菌移植等微生物组干预策略可突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耐药性,为精准免疫肿瘤学开辟新方向。
黑色素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微生物组菌群失衡黏蛋白阿克曼氏菌普氏粪杆菌抗原呈递效应T细胞活性免疫治疗耐药性靶向微生物组干预策略
微生物组在黑色素瘤免疫肿瘤学中的协同治疗作用

黑色素瘤作为一种侵袭性最强的皮肤癌,因其高转移潜能、治疗耐药性和全球发病率上升而始终是重大临床挑战。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显著改变了治疗格局,但应答率差异和获得性耐药仍制约长期疗效。新兴证据表明微生物组是黑色素瘤生物学特性和治疗结局的关键决定因素。皮肤、肠道和口腔菌群失衡会促进肿瘤相关炎症、免疫逃逸和致癌信号传导,而特定共生菌如黏蛋白阿克曼氏菌和普氏粪杆菌的富集则通过增强抗原呈递和效应T细胞活性改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

在作用机制层面,微生物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色氨酸衍生物和胆汁酸通过调控表观遗传程序、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传导,以及PI3K-AKT和RAS-RAF-MEK-ERK等致癌级联反应影响肿瘤进展。除肠道菌群外,表皮葡萄球菌等皮肤微生物具有直接抗肿瘤效应,而口腔致病菌则通过系统性炎症重塑黑色素瘤肿瘤微环境。这些发现推动了靶向微生物组的干预策略发展,包括粪菌移植、定义菌群组合、益生菌和饮食调控,早期临床研究已显示其克服免疫治疗耐药性的潜力。

昼夜节律生物学的整合研究进一步揭示宿主-微生物组-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为治疗优化开辟新维度。本综述通过整合机制研究、临床数据和转化应用,系统阐述微生物组作为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双重作用,强调其在精准免疫肿瘤学中的变革潜力。

关键词:黑色素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微生物组,菌群失衡,黏蛋白阿克曼氏菌,普氏粪杆菌,抗原呈递,效应T细胞活性

版权信息:©2025 Bautista等。根据知识共享署名许可协议(CC BY)条款开放获取。

注:该页面为预印本版本,最终排版文章即将发布。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