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虽然凶险,但它从不会“传染”——作为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它和传染病有着本质区别。传染病需要“病原体”和“传播途径”,可黑色素瘤既没有能传给别人的病毒、细菌,也没法通过接触、空气等方式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
细胞层面的“内部叛乱”
其实,黑色素瘤是我们身体里的“细胞闹脾气”: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本是帮我们挡紫外线的“保护者”,可如果因为长期暴晒、遗传因素,或是免疫功能异常,发生了基因突变,就会开始不受控制地疯长。医学界从未发现过能让黑色素瘤传染的“源头”,临床观察也显示,常和患者接触的医生、家属,得黑色素瘤的概率并没有变高。
发病机制的“内外夹击”
黑色素瘤的发生是“内外因一起作用”的结果:5%-10%的患者是家族遗传(和CDKN2A基因有关),40%-60%的散发病例则是BRAF基因发生了突变;环境里最危险的因素就是“突然暴晒”——比如夏天露天游泳晒到脱皮,这种间歇性的强烈日晒,比慢慢晒更伤细胞。这种“自己身体出问题+外界刺激”的模式,和传染病“病原体入侵”完全不一样。
三重防护,把黑色素瘤“挡在门外”
预防黑色素瘤,关键要建“三道防护墙”:
- 物理遮:穿UPF50+的防晒衣,戴宽檐帽、墨镜,尽量把皮肤盖住,别让紫外线直接晒到;
- 化学涂:用SPF50+、PA++++的广谱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一次(出汗或碰水后要赶紧补);
- 行为管:上午10点到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尽量少出门;沙滩、滑雪这种紫外线反射强的地方,能不去就不去。
如果天生痣多(超过50颗)或者皮肤特别白,最好每年做一次皮肤镜检查,给皮肤建个“健康档案”,记清楚每颗痣的位置和样子。
治疗的“多管齐下”
如果真的得了黑色素瘤,现在医学有很多办法对付它:早期先做手术把病灶切干净,再检查前哨淋巴结看看有没有转移;晚期的话,免疫治疗(比如PD-1抑制剂)能激活身体的免疫系统“打癌细胞”,靶向治疗(BRAF/MEK抑制剂联合)对有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效果很好,有效率超过60%;有时候还会把手术、靶向、免疫结合起来用。但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找肿瘤专科医生,千万别信“祖传秘方”“特效疗法”。
早期预警的“ABCDE法则”
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身上的痣有没有“变样”,记住“ABCDE”口诀:
- A(不对称):痣的两边形状不一样,比如一边圆一边尖;
- B(边缘乱):边缘像锯齿、虫咬一样不整齐;
- C(颜色杂):颜色不均匀,比如混着蓝黑色、棕色;
- D(变大):短期内直径超过6毫米(大概铅笔头那么大);
- E(隆起/破溃):痣变凸了,或者破了、出血。
其实,黑色素瘤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搞清楚它“不传染”的特点,做好日常防晒、定期检查,就能早预防、早发现。防晒不是“美容课”,是每天都要做的“皮肤健康投资”;定期筛查就是给皮肤上了把“安全锁”。放下恐慌,用科学的方法保护自己,就能把黑色素瘤的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