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查尔斯·德德里希这位戒酒成功的康复者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创立了Synanon基金会,其戒毒项目要求参与者切断与家人朋友的所有联系,并接受包括公开羞辱在内的冲击疗法。马德里圣胡安·德·迪奥斯诊所成瘾科主任哈伊梅·德尔科拉尔指出:"这种'摧毁重建'的理念在五六十年代大获成功,但德德里希最终认为成瘾者永远无法真正康复,必须终身留在体系内。"
随着社交媒体兴起,德德里希开创的羞辱技术正在网络空间复兴。前可卡因成瘾者阿马迪奥·利亚多斯成为这类对抗疗法的代表人物。他在YouTube视频中宣称朋友都是"垃圾",要求观众放弃社交圈,直斥参加讲座的观众"毫无价值",甚至鼓动追随者抛弃子女。这种夸张表演风格被其他前成瘾者网红模仿,他们通过归咎个人责任来推销戒毒服务。
神经成瘾专家帕勃罗·维加强调:"80%人群接触毒品或酒精不会成瘾,只有5-10%存在易感基因。成瘾如同焦虑症或精神病,是脑部疾病,羞辱只会加剧复发风险。"他反对将戒毒外包给非专业团体,"就像糖尿病患者需要医生而非其他糖友的建议"。
马德里蒂图安戒毒中心主任指出,戒毒组织可能演变成类邪教团体:"这类群体通过简单化口号制造'我们vs他们'的对立叙事,利用成瘾者对归属感的渴望构建创伤依附关系。"数据显示,长期戒断成功率不足40%,过度承诺高成功率的机构往往存在风险。
心理学家米格尔·佩尔拉多警告:"当羞辱引发对权威的病态依附,其机制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无异。成瘾者对拒绝高度敏感,容易对提供虚假希望的组织产生错误信任。"专家建议,专业治疗应着重重建生活价值而非制造依赖,同时警惕网络空间泛滥的极端戒毒话语。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