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最新研究指出,睡眠时暴露于微弱光线可能对心脏健康造成危害。该研究由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团队主导,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
研究人员对21名健康成年人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睡眠监测实验。参与者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睡眠四晚后,又在3毫勒克斯照度(相当于床头灯亮度)的光线环境中睡眠四晚。实验结果显示,暴露于微弱光线睡眠的受试者次日清晨出现多项心脏代谢异常指标:胰岛素抵抗水平平均升高12.6%,心率变异性显著降低(表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受损),同时C反应蛋白等炎症标志物水平上升。
领导该研究的弗洛拉·罗德里格斯博士解释:"即使闭着眼睛,光线仍能通过眼睑影响人体生理节律。这种夜间光照干扰会抑制褪黑激素分泌,进而扰乱葡萄糖代谢和心血管调节功能。"研究团队强调,实验中观察到的胰岛素抵抗程度已接近糖尿病前期水平,而心率变异性降低则是心脏病发作的重要预测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实验中使用的3毫勒克斯照度远低于普通夜灯亮度(通常为5-100毫勒克斯)。研究建议公众采取以下措施保障睡眠环境黑暗:使用遮光窗帘、移除电子设备指示灯、避免使用任何光源的睡眠辅助设备。研究人员认为,这项发现对现代城市居民具有重要警示意义,尤其针对习惯开启夜灯或卧室受城市光污染影响的人群。
该研究首次在受控实验室环境中证实了低照度光线与心脏代谢功能的直接关联,为"黑暗睡眠环境有益健康"的传统认知提供了科学验证。团队计划后续开展更大规模的长期追踪研究,以明确不同光谱光源的具体影响机制。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