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比较失眠患者与健康成年人的神经成像研究发现,失眠患者大脑的感觉处理皮层和皮下核团之间存在连接功能紊乱。这种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其清醒-睡眠周期的失衡。研究成果发表在《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期刊上。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或过早醒来后无法再次入睡。失眠可以是短期(急性)或长期(慢性),持续时间从几天到数月甚至更久不等。患有失眠的人通常在白天感到疲劳,这可能对注意力、情绪和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许多因素可能导致失眠,包括压力、焦虑、抑郁、不良的睡眠习惯以及医学状况。生活方式因素,如咖啡因摄入、睡前使用电子屏幕和不规律的睡眠时间表也可能起作用。治疗通常包括改善睡眠卫生、接受认知行为疗法,或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药物。虽然失眠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在老年人和女性中更为常见。
主要研究作者王辉及其同事旨在利用神经成像技术探讨失眠的发生机制,并识别可能与该障碍相关的神经变化。为此,他们研究了一种称为“动态度中心性”的测量指标。这一指标反映特定大脑区域在不同时间内与其他区域连接的频率和强度。与静态测量不同,动态度中心性反映了大脑区域连接性的实时变化,表明其在不同心理状态或任务中在大脑网络中的重要性变化。
该研究包括29名被诊断为失眠的个体和28名健康对照参与者。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和教育水平方面与失眠组相匹配。所有参与者均接受了脑部磁共振成像扫描。研究人员随后从成像数据中计算出静态和动态度中心性值。此外,参与者还完成了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估睡眠质量和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抑郁水平的问卷。
研究结果显示,失眠患者在与感觉处理相关的大脑区域(如枕回、下颞回和缘上回)表现出较高的静态度中心性。相反,在与情绪处理、记忆和感觉整合相关的区域(如海马旁回、杏仁核、岛叶和丘脑)则表现出较低的静态度中心性。
研究人员还观察到多个区域的动态度中心性存在组间差异,包括海马旁回、前扣带回皮层、内侧上额叶回、下顶叶回和楔前叶。值得注意的是,下顶叶回的动态度中心性越高,睡眠质量越好。另一方面,下颞回的静态度中心性越高,抑郁症状越严重。
研究作者写道:“这些发现表明,感觉处理皮层和皮下核团内部的中心性功能障碍可能与失眠患者的清醒-睡眠失衡有关,从而加深了我们对失眠中过度觉醒机制的理解。”
该研究增加了关于睡眠障碍神经相关性的科学知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研究设计不允许从结果中得出任何因果推论。此外,该研究仅在一小部分参与者中进行。在更大群体中进行的研究结果可能有所不同。
论文标题为《Abnormal sensory processing cortex in insomnia disorder: a degree centrality study》。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