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副主任杜顺达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针对乙肝相关肝癌的重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一名无法手术的晚期乙肝相关肝癌患者在接受特异性T细胞免疫治疗后,肿瘤靶病灶显著缩小,且耐受性良好。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中科院一区杂志《临床和分子肝病学》上,并被选为封面论文。
一、实际治疗案例中的效果
研究团队为一名罹患乙肝相关肝癌且无法手术的晚期患者进行了单剂SCG101治疗并持续随访6.9个月。在此期间,患者未接受其他抗肿瘤治疗。结果显示,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良好,尽管短暂出现过肝功能受损等不良事件,但这些损伤均可逆转。在输注后的第28天,患者体内的肿瘤靶病灶相比基线缩小了66%,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改良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定义的“肿瘤部分缓解”标准。到输注后第4个月,肿瘤靶病灶进一步缩小74.5%,另一处病灶完全消失。随访结束时,肿瘤超过6.9个月没有进展,呈现持续缓解状态。
此外,从输注后第3天起,患者的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开始下降。输注前,患者的HBsAg为557.96IU/mL,输注后第7天降至1.3IU/mL,第28天继续降至0.08IU/mL,在随访期间均保持在低于1IU/ml的水平(HBsAg阴性)。输注后第3个月,患者接受了肝活检,取样标本中未检测到HBsAg表达,表明患者体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肝细胞已百分百清除。输注后7天,患者体内出现了干细胞样记忆性T细胞高比例扩增,并长期续存,在随访结束时仍可检测到,这提示机体已形成特异性记忆T细胞亚群,将持续维持SCG101疗法的抗肿瘤和抗病毒效应。
二、乙肝相关肝癌的基本情况
乙肝相关肝癌在中国较为常见。乙肝病毒(HBV)感染是其主要成因。当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的DNA会入侵宿主基因组,导致宿主细胞基因组不稳定,从而表达出病毒相关致癌基因。这一过程类似于一个“外来者”强行进入人体细胞的“内部系统”,使原本正常运转的机器被插入错误程序代码而出现故障。同时,还会诱发炎症和氧化应激等反应,引起肝细胞异常再生等状况,最终可能导致肝细胞癌。
三、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治疗现状
目前,许多乙肝相关肝癌患者发现病症时已处于中晚期。能够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比例较低,仅为20 - 30%左右,这意味着大部分患者失去了手术治愈的机会。即便接受了手术,术后五年复发率也很高,达到50 - 70%。对于中晚期和复发的肝癌患者而言,由于难以进行手术,需要采用放化疗、介入、靶向、免疫等综合治疗方法,但这些治疗方法的疗效往往不太理想。
四、特异性T细胞免疫治疗原理
特异性T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法,涉及乙肝表面抗原特异性T细胞受体(TCR)T细胞疗法(简称SCG101疗法)。其过程是从患者体内分离出T细胞,然后经过技术处理让这些T细胞大量扩增,使其数量增多、能力增强。这些扩增后的T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乙肝表面抗原且抗肿瘤活性增强,再回输到患者体内,达到杀伤乙肝相关肝癌细胞、治疗肿瘤的目的,同时还能杀伤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最大程度减少乙肝相关肝癌的复发。
五、该治疗方法的意义与展望
这种治疗方法对乙肝相关肝癌患者意义重大。对于中晚期或复发的乙肝肝癌患者来说,这是一种新的希望。这是全球首例乙肝特异性T细胞疗法在晚期肝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表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后续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方向。目前,验证该疗法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更深入、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患者受益于这种治疗方法。
六、补充知识
1. 乙肝病毒(HBV)感染
- 传播途径: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 预防措施: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此外,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以及不与他人共用个人卫生用品,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2. 肝细胞癌
- 早期症状:肝细胞癌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腹痛、体重下降、黄疸等症状。
- 诊断方法: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和肝活检。
3. T细胞及其作用
- T细胞: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识别和攻击体内的异物,包括病毒和癌细胞。
- 特异性T细胞:通过特定的技术处理,可以使T细胞具有更强的识别和攻击特定目标的能力,如乙肝病毒和肝癌细胞。
总结来说,乙肝相关肝癌在中国的发病情况较为严峻,患者的治疗现状不容乐观。而特异性T细胞免疫治疗在实际病例中的应用展现出了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乙肝相关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展,有望让更多患者受益于这种新型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