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脑出血(ICH)是一种常致死的卒中类型,仅在美国每年就造成约3万人死亡。若患者存活于初始出血事件,则脑实质内形成的血肿会触发一系列不良事件,导致继发性损伤和严重神经功能缺损。本文讨论了ICH后继发性脑损伤的部分机制,重点阐述与血肿毒性、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相关的核心机制。最后,本文综述了血肿清除过程作为ICH治疗靶点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可用于干预继发性损伤的潜在临床相关分子靶点。
利益冲突声明
利益冲突:无
图表说明
图1
在脑出血过程中,血液释放入脑实质。红细胞(RBC)通过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表面清道夫受体CD36介导的吞噬作用被清除。及时清除外渗的红细胞和不可逆损伤细胞可防止其裂解及毒性内容物溢出至脑实质。当不可避免的溶血发生后,需快速清除细胞外的游离血红蛋白(Hb)以避免其细胞毒性。触珠蛋白(Hp)作为一种从血液中到达脑部并在少突胶质细胞中局部合成的蛋白,可紧密结合Hb形成低毒性复合物Hb-Hp,后者通过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的清道夫受体CD163内吞清除。由Hb分解产生的细胞外游离血红素可通过与血红素结合蛋白(Hx)结合而中和其毒性。heme-Hx复合物随后通过吞噬细胞CD91清道夫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清除。在吞噬细胞内,血红素通过血红素加氧酶(HO,主要为HO-1)代谢为胆绿素、一氧化碳(CO)及促氧化铁。为防止氧化损伤,铁通过铁蛋白如铁黄素或铁蛋白被隔离在吞噬细胞内。当铁过度产生时,铁黄素的储存能力可能饱和,导致游离铁引发氧化损伤。CD36的表达受PPARγ调控,而Hp表达受Nrf2调控。Nrf2和PPARγ均可增加抗氧化蛋白(如过氧化氢酶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因此激活这些转录因子可能成为ICH治疗的新靶点。
图2
脑出血激活转录因子NF-κB,后者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并与氧化应激共同导致继发性脑损伤。转录因子PPARγ通过抑制NF-κB和诱导抗氧化防御成分,可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从而保护ICH受损脑组织。转录因子Nrf2作为氧化应激和血液解毒成分的有效调节因子发挥作用。此外,PPARγ可促进吞噬作用介导的血肿清除,从而加速毒性源和炎症源的血肿去除。
出版类型
研究支持(NIH资助)、综述
MeSH主题词
脑损伤/病因学;脑损伤/病理学;脑损伤/病理生理学;脑出血/并发症;脑出血/代谢;脑出血/病理学;脑出血/病理生理学;触珠蛋白/代谢;血肿/并发症;血肿/病理生理学;血红素加氧酶(开环)/代谢;血红素结合蛋白/代谢;人类;氧化应激;PPARγ/代谢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