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 Radiology Reference Article | Radiopaedia.org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radiopaedia.org澳大利亚 - 英语2025-09-04 00:51:37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48字
本文系统阐述了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重点强调了该罕见疾病的多因素发病机制、多样化临床表现及多模态影像诊断要点,并提供了基于最新研究证据的抗凝治疗和手术干预方案。文章同时列出了15项关键参考文献,涵盖CT血管造影技术要点、国际静脉窦血栓研究数据及新型影像诊断方法等核心内容。
脑静脉血栓形成健康致病因素新冠疫苗凝血酶原20210突变V因子莱顿突变结缔组织疾病脑静脉梗死治疗预后
脑静脉血栓形成

脑静脉血栓形成

定义

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指颅内静脉通道的闭塞,包括硬脑膜静脉窦血栓、皮质静脉血栓和深部脑静脉血栓。这些类型常并存,临床表现相似且非特异,影像学特征可能隐匿。

流行病学特征

全球范围内,脑静脉血栓约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病例的0.5%。87.5%的病例存在潜在致病因素,常见危险因素包括:

  • 激素相关:外源性激素、妊娠、产褥期
  • 医源性:类固醇、口服避孕药(50岁以下女性常见病因)、新冠疫苗(尤其是阿斯利康疫苗)
  • 促血栓血液疾病:35%病例存在如凝血酶原20210突变、镰状细胞贫血、V因子莱顿突变
  • 局部因素:颅骨异常/创伤、压迫性肿块(如脑膜瘤)、感染(尤其是乳突窦)
  • 全身性疾病:脱水(如肠胃炎)、败血症、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
  • 特发性:约12%病例

临床表现

与多数颅内血管疾病不同,临床表现高度多样,可能从无症状到昏迷甚至死亡:

  • 症状:头痛(89-91%)、意识状态改变、视力障碍、恶心呕吐
  • 体征:视乳头水肿、颅神经麻痹、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52-68%)、癫痫(39-44%)、昏迷

病理机制

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变范围与受累静脉段侧支循环发展相关。静脉高压导致脑水肿、脑静脉梗死(约50%病例)甚至出血。

影像学特征

CT检查

非增强CT可能显示静脉窦高密度征(7-14天内敏感体征)、现金坚果征(特异性小的皮质下出血)。CT静脉造影(CTV)可发现静脉窦充盈缺损(空三角征),敏感度达95%。

MRI检查

可同时显示血栓及继发改变:

  • T1/T2序列:急性期等信号/T2低信号,亚急性期T1高信号
  • FLAIR:脑沟高信号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 T1增强:显示硬脑膜和软脑膜增强
  • DWI/ADC:慢性期可能出现弥散受限
  • MR静脉成像(MRV):2D时间飞跃法(TOF)常规使用,对比剂增强MRV对硬脑膜静脉窦血栓更敏感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曾为诊断金标准,但因操作侵入性和技术要求高,临床应用已显著减少。

治疗与预后

约50%病例进展为静脉梗死,治疗方案包括:

  1. 急性期:立即使用肝素抗凝,即使合并出血性梗死
  2. 稳定期:改用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或新型抗凝剂),疗程至少3个月
  3. 手术干预:选择性病例可行血管内溶栓或减压性颅骨切除术

预后差异显著:

  • 良性型:约65%病例无后遗症
  • 暴发型:约20%病例致残或死亡

不良预后因素包括出血性梗死、恶性肿瘤及深部静脉血栓。

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情况区分:

  • 静脉窦发育不良
  • 蛛网膜颗粒
  • 硬膜下血肿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