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阿密(美联社)——乔纳斯·理查兹数年前因失去卡车司机工作而流落街头。尽管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就医在此后并非他的首要事项。
“无家可归时,生活异常艰难,”理查兹说,“你得不停奔波,努力攒点钱糊口,想办法填饱肚子。”
但理查兹最近在无家可归者收容所外的路边,首次接受了迈阿密街头医学组织医生的诊疗。
“所有事项都能在这里快速完成,”理查兹表示,“这真是莫大帮助。”
迈阿密街头医学组织是一家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免费移动医疗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它隶属于更大规模的达德县街头响应团队,后者还包含名为“边界内医生”的免费诊所、灾难救援队及心理健康危机热线。
建立信任的诊疗服务
由专职员工和医学生志愿者组成的迈阿密街头医学团队,不仅处理伤口包扎和分发止痛药。他们使用平板电脑为患者建档,并提供慢性病随访服务,同时与皮肤科、神经科和心脏科等专科医生协作。
“我们的使命就是满足患者需求,”创始人丹·伯格霍尔茨博士说,“哪怕只是润喉糖,我们也能提供。我们乐于帮助解决这类小事。但真正宏大的使命在于展现我们的关怀与陪伴——当普通咳嗽发展为肺炎时,患者会允许我们听诊肺部,或许信任我们送医治疗。”
伯格霍尔茨约七年前开始筹建迈阿密街头医学组织。他表示本科期间已参与无家可归者慈善 outreach,但效果有限。“总觉得我们未能真正改变他们的处境,”伯格霍尔茨坦言。在深入了解街头医学发展趋势并进入迈阿密大学医学院后,他与其他学生共同设计了该项目。
“我提前搬到迈阿密,直接走上街头与人们交谈,”他回忆道,“这可视为需求评估。”
正当迈阿密街头医学组织起步之际,新冠疫情暴发迫使团队调整策略。伯格霍尔茨与达德县街头响应团队合作,为更多服务匮乏地区提供医疗支持。
“一种更宏大的愿景由此诞生——填补本地社会保障网络的空白,”伯格霍尔茨解释道。
持续治疗的挑战
无家可归者居无定所的特性,使持续护理难以实现。达德县街头响应团队创始人阿门·亨德森博士指出,针对无家可归者的法律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
“将无家可归刑事化严重阻碍患者固定地点接受服务,”亨德森说,“街头医疗队本可在固定地点会诊,但多数患者如今身陷囹圄,人们不得不寻找警察不骚扰的区域。”
亨德森补充,另一挑战是破除“提供服务反而助长无家可归”的普遍偏见。
“终结无家可归的唯一途径是便捷获取住房,”他强调,“没有任何因素会鼓励人们露宿街头——无人自愿如此。通过提供此类服务,我们实际在缓解民众痛苦。当人们前来求助时,他们渴望离开街头,寻求生活规划。”
预防胜于治疗
随着物价上涨而工资停滞,迈阿密街头医学组织近年观察到更多人失去住所。负责街头医疗队的英纳基·本特博士指出,州与联邦政府今年加强移民执法后,街头无证移民数量明显增加。
“我接诊的患者已无法工作,”本特说,“农田和建筑工地成为执法目标,他们不愿暴露风险而选择失业。”
除个体获益外,街头及诊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能预防可治疗病症恶化为急诊危机,从而减轻整个医疗系统的负担。例如,本特曾有患者在急诊室治疗癫痫后获处方药,却因无力负担而中断治疗。该患者本将重返急诊室,但迈阿密街头医学组织支付了药费。
“我们由此填补了这一空缺,有望避免数次急诊入院,”本特表示,“同时为 fellow man 提供必要医疗服务,助其开启 productive life 之路——这既是人道服务,也是对同胞的切实援助。”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