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在接受放化疗的头颈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中,基线唾液中拉氏厌氧杆菌属(Lachnoanaerobaculum)丰度较高者,其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显著改善。
研究方法:
- 口腔微生物组(包含细菌、病毒、真菌和古菌)可能影响HNSCC进展及放化疗响应,但既往研究尚未发现能稳定预测肿瘤控制或生存率的口腔微生物标志物。
- 研究团队分析了两项前瞻性生物标志物研究中92名HNSCC患者(平均年龄61岁,83.7%为男性)的唾液样本。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放化疗,通过16S核糖体RNA基因测序分析基线口腔微生物组成。为探究潜在机制,研究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治疗前活检标本中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 主要终点为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期,次要终点为总生存期。研究结果进一步通过癌症微生物组图谱(TCMA)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队列数据验证。
- 最终随访时,51%患者死亡,49%存活;30%(n=28)出现局部区域复发,70%(n=64)保持无复发状态。
关键发现:
- 口腔拉氏厌氧杆菌属丰度越高,患者预后越佳。与唾液中该菌丰度低于中位数的患者相比,高于中位数者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期更长(中位数69个月 vs 11个月;风险比[HR] 0.50),总生存期亦显著延长(中位数75个月 vs 27个月;HR 0.54)。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分析显示,高丰度拉氏厌氧杆菌属与CD8阳性及CD4阳性淋巴细胞数量增加相关——表明其可能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增强放化疗疗效。TCGA数据进一步证实,肿瘤内该菌丰度较高时,肿瘤微环境呈现“免疫激活”状态。
- 在纳入157名HNSCC患者的癌症微生物组图谱中,肿瘤内拉氏厌氧杆菌属丰度与生存率强相关:丰度高于中位数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71个月,低于中位数者为36个月(HR 0.62)。
- 唾液中拉氏厌氧杆菌属水平与严重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时间或放射剂量阈值均无关联。
临床意义:
研究团队指出:“拉氏厌氧杆菌属丰度与治疗结局的关联,为开发微生物靶向干预措施以提升HNSCC放化疗响应奠定了基础。”下一步将探究该菌特定物种是否与免疫激活型肿瘤微环境相关。
来源:
本研究由德国弗赖堡大学医学中心Alexander Rühle博士团队主导,已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耳鼻喉科学》。
研究局限:
研究未追踪治疗期间唾液微生物组的纵向变化,可能影响预后评估的深度。小样本量限制了亚组分析(如p16阳性口咽癌患者的拉氏厌氧杆菌属预后价值)。多变量模型中较低的事件-变量比存在过拟合风险,可能削弱风险比估计的可靠性。
利益声明:
本研究获头颈肿瘤研究基金会(Stiftung Tumorforschung Kopf-Hals)资助。Rühle博士报告在研究期间获得该基金会资助,并在研究之外接受阿斯利康、默克、Novocure、强生及Need Inc的个人报酬,以及Novocure的资助与支持。多位作者声明存在财务关联,完整披露详见原文。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