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
精神分裂症以阳性、阴性和认知症状为特征。目前的药物治疗常无法改善认知缺陷。本临床试验综述旨在识别探索神经生物策略(非心理干预)应对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CIAS)的研究。
方法
2024年8月2日及2025年7月4日、10日,检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临床试验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ICTRP),共识别510项相关干预研究。研究主要在美国(36.4%)进行,79%针对治疗,88%为随机设计,56%研究药物,33%研究设备,10%研究膳食补充剂。17%报告认知改善证据。谷氨酸调节剂(63项试验)中,肌氨酸、Iclepertin、D-丝氨酸、D-环丝氨酸和米诺环素在小规模试验中显示疗效,但大规模试验未复现。尼古丁受体调节剂(如ABT-126和依塞那平)也显示部分认知益处。设备干预(如rTMS和iTBS)在全局认知、工作记忆、注意力和处理速度方面有改善。
结论
本研究概述了精神分裂症促认知药物的临床试验现状,指出新兴机会但仍缺乏可重复证据。尽管广泛尝试应对CIAS,其治疗仍不足,未来试验应探索更有效的干预方式。
1 引言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包括阳性症状(幻觉、妄想)、阴性症状(社交退缩、情感淡漠)及认知症状(注意力、处理速度、执行功能等缺陷)。认知障碍概念可追溯至1890年代,Emil Kraepelin将其定义为“早发性痴呆”,认为可能与皮层细胞损伤相关。Eugen Bleuler在1915年提出认知障碍是独立于心理因素的毒性作用。认知缺陷通常从轻度到重度不等,影响疾病预后和康复。尽管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认知障碍常持续存在。近二十年随着病理机制研究进展,CIAS已成为治疗靶点。MATRICS共识认知评估电池(MCCB)和FDA的批准推动了标准化评估。然而,除心理干预外尚无获批药物,障碍包括复杂病因、异质性、临床试验设计缺陷(小样本、高安慰剂效应)等。
2 研究目标
本综述首要目标分析新型非心理干预措施对CIAS的有效性,次要目标评估干预疗效并识别治疗方向。研究覆盖客观认知评估的干预试验。
3 方法
3.1 研究策略
检索临床试验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和ICTRP),纳入2018-2024年完成的510项试验,排除非干预性、终止、行为干预及未包含认知评估的研究。
3.2 试验特征
美国(36.4%)、中国(17.4%)、多国(6.4%)试验占比较高。79%为治疗目的,88%为随机设计。药物(56.8%)、设备(29.9%)、膳食补充剂(10.9%)为主要干预类型。17.6%(90/510)报告认知改善,其中药物组19.6%、设备组13%、膳食组21.1%。
4.2 药物干预特征
4.2.1 谷氨酸调节剂
63项试验(21.7%)研究谷氨酸系统药物。Iclepertin(10mg和25mg)在509人2期试验中显著改善MCCB总分,但3期未达终点。Luvidaxistat(DAAO抑制剂)在2期试验中改善BACS复合评分(p=0.03)和SCoRS评分(p=0.01),但主要终点未达。米诺环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在3项双盲试验中改善工作记忆和注意力。
4.2.2 尼古丁受体调节剂
32项研究针对α7 nAChR。依塞那平(EVP-6124)在1期显示提高认知,但3期未达终点。TC-5619(α7 nAChR部分激动剂)改善视觉学习和处理速度,但2b期未达显著性。尼古丁贴片在两项试验中改善认知参数(反应偏倚、抗扫视错误),伐尼克兰(α4β2 nAChR部分激动剂)改善处理速度和认知灵活性。
4.3 其他干预
5-HT受体调节剂(如阿戈美拉汀、氟伏沙明)、5-HT3拮抗剂(如昂丹司琼)显示有限益处。多巴胺调节剂(莫达非尼)改善注意力。加兰他敏、多奈哌齐(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显示记忆改善。Merck L-830982(GABA调节剂)改善工作记忆。奥沙利文(Oxytocin)改善社交认知,雷洛昔芬(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改善工作记忆(女性受益,男性恶化)。贝塔司亭(H1/H3受体调节剂)改善MCCB总分。
4.4 设备干预特征
47项rTMS和15项iTBS试验中,9项显示认知改善,8项无效。最常用方案为10-20Hz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刺激(15-20次)。一项开放试验显示iTBS提高认知,但结果待确认。tDCS(48项)和tACS(14项)中,tDCS 10项显示工作记忆、处理速度等改善,tACS两项显示工作记忆改善。低强度rTUS改善注意力。
4.5 膳食补充剂特征
11项(21.1%)显示益处,如L-肌肽(改善执行功能)、孕烯醇酮(改善视觉注意力)、萝卜硫素(改善识别学习)和益生菌(改善执行功能)。贝加因(Berberine)通过改善TMT-A/B评分提高认知速度。
5 讨论
尽管MCCB等标准化评估工具广泛应用,仅少数试验显示总分改善。大多数试验仅评估结构化神经心理测试下的认知能力,而非现实功能转化。谷氨酸调节剂(如Iclepertin)在2期有效,但3期失败。尼古丁受体调节剂在大型试验中未达一致性。其他药物(如莫达非尼、加兰他敏)显示有限益处。非传统策略(如奥沙利文)显示社交认知改善。357人试验中,新型M1/M4毒蕈碱激动剂xanomeline/trospium在认知损伤亚组显示中到大效应量(d=0.54-0.80)。
6 结论
25年来针对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的研究虽有进展,但尚未出现一致、可复制的促认知疗法。未来需细化患者分层,采用生态效度评估,并探索药理、神经调节和认知康复的整合疗法。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