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痴呆视为旅程而非终点Understanding dementia as a journey, not a final stop - Dementia UK

环球医讯 / 认知障碍来源:www.dementiauk.org英国 - 英语2025-08-23 14:43:02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35字
本文通过Andy的亲身经历阐述了对痴呆症的认知转变,详细描述了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过程、社会对年轻痴呆患者的双重污名化现象、家庭照护的情感挑战,以及患者对尊严的诉求。文章结合个人故事与社会议题,揭示了英国痴呆症防治体系的不足,强调了患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并呼吁公众建立对痴呆症的多维度理解。
痴呆症血管性痴呆症健康认知患者支持大脑活跃歧视灵魂伴侣安全感患者心声
将痴呆视为旅程而非终点

当我于2013年前往全科医生处就诊时,从未料到会收到痴呆症的诊断结果。

当时我年仅55岁。虽然没有出现记忆问题,但我的左臂出现无力和震颤症状,平衡能力逐渐丧失,嗅觉与味觉完全消失,同时还伴随严重的疲劳症状。经过多项检查,核磁共振扫描显示我的大脑存在病灶。最初医生怀疑是路易体痴呆症,但通过进一步检测后确诊为血管性痴呆症。

确诊之初,我对痴呆症的理解仅停留在"终末期疾病"的刻板印象上。在随后数月里,我陷入自我怜悯的深渊,完全没有获得任何诊断后的专业支持。当被告知"我们无法为你做更多"时,我陷入了重度抑郁。直到通过患者互助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后,我才逐渐转变认知——痴呆症并非生命的终点,而是需要重新定义的人生旅程。

确诊后的心路历程

与同样经历确诊的同伴交流让我重获新生。我意识到痴呆症患者群体的集体力量,明白生命远未终结。现在我积极用自身故事开展公众教育,希望破除"痴呆症仅影响老年人"的误区,推动社会以同理心对待患者。

尽管英国的痴呆症护理已取得进展,但在支持患者及其亲友方面仍存在显著缺口。作为英国首要致死疾病,痴呆症获得的政府投入与其疾病负担严重不匹配。特别是对年轻型痴呆症的认知匮乏,这种状况亟待改善。

我必须保持大脑活跃。过去作为工作狂,现在我将这种特质转化为助人动力。虽然深知生命有限,但仍尽可能参与各项公益行动(家人说我投入过多了)。我的目标是在时间耗尽前创造最大价值。

双重污名化的生存困境

作为同性恋者,我深谙歧视之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恐同暴力"猖獗时期,我曾因在同性恋酒吧被殴打而住院。因此当确诊痴呆症后遭遇新型歧视时,这种创伤记忆被再次唤醒。

一些往日密友开始刻意疏远,原任职的跨国公司以"领导岗位责任重大"为由单方面终止了我的工作。尽管他们不具备医学资质,却武断认定我的工作能力。要知道,作为持续工作22年的董事,每周承担60-70小时高强度工作,突然被告知"你不行了",这种打击极具摧毁性。

灵魂伴侣伯纳德

我与伯纳德相识于80年代,90年代发展为伴侣关系。我们在疫情前登记民事伴侣关系时,特意选择穿牛仔裤与T恤完成这个仪式,这种随性正是我们关系的真实写照。

但英国现行法律存在歧视:伯纳德在未登记前无法直接获取我的医疗信息,必须通过兄弟或儿子代转。若这是异性恋关系,绝不会遭遇这种质疑。

患病后给伯纳德带来沉重压力。我变得易怒且抗拒建议,经常拒绝他出于关心的提醒。我因睡眠障碍常在深夜网购重复物品,某次购买慢炖锅后自信满满准备炖菜,却忘记开机导致晚餐泡汤的经历令我深感挫败。这些看似微小的挫折不断消磨患者自信。

我是安迪,不仅是痴呆症患者

在参与患者中心护理的讲座中,有位年轻听众问我:"入院时最希望获得哪种感受?"经过十年与医疗系统的互动,我的答案清晰明确——"安全感"。这是所有专业支持的基础。

确诊11年来,我接触过无数痴呆症患者,我们共同的心声是:我们始终存在。我不仅是血管性痴呆症患者,更是有血有肉的Andy。即便走到疾病晚期,我内在的自我永远不会消失。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