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花粉季提前,‘过敏星人’该如何应对?
2025-08-16 09:35:01阅读时长3分钟1385字
近期,内蒙古的花粉过敏季提前到来,给“过敏星人”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据呼和浩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就诊数据显示,前来就诊的花粉过敏患者数量激增。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博谦表示,今年入夏后内蒙古雨水充沛,促进了蒿草等致敏植物的生长,而雨后的晴热天气又加速了花粉的传播,导致过敏症状加重,发病时间较往年提前了半个月。呼和浩特市民杨娜就是众多“过敏星人”中的一员,她每天都会不停地打喷嚏、眼睛痒,甚至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花粉过敏现状:“过敏星人”太难了!
花粉过敏的现状不容乐观,患者们面临着诸多困境。
- 症状严重,就医压力大:医院的候诊区总是人满为患,医生每天要接诊近百名患者。然而,很多患者由于没有进行规范治疗,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 生活受限,质量下降:为了减轻过敏症状,患者们不得不随身携带纸巾、眼药水、鼻腔过滤器等防护工具。部分患者因为过敏症状严重,不得不减少户外活动,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 特殊人群,风险更高:孕妇和哺乳期女性由于治疗受限,只能采取物理防护措施;儿童患者如果延误治疗,很容易发展为哮喘,需要额外的防护和关注。 数据显示,内蒙古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儿童患者的比例也在增加。今年的花粉过敏季高峰期可能会持续到11月,这意味着“过敏星人”们要面临更长时间的健康挑战。
防治误区:别再让过敏“雪上加霜”!
在防治花粉过敏的过程中,很多患者存在一些误区。
- 治疗不规律:有些患者自行停药或不按疗程用药,导致症状反复,治疗效果不佳。
- 过度依赖对症药物:部分患者只使用鼻喷、抗组胺药等对症药物缓解症状,而忽视了脱敏治疗等根本性的干预措施。
- 忽视预防性用药:很多患者没有在症状发作前提前用药,错过了减轻发病程度的最佳时机。 针对这些误区,专家给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 物理防护要先行:患者可以佩戴N95口罩、使用鼻腔过滤器,尽量避免进入花粉密集的区域,如城郊、草原等。
- 规范治疗很重要:在急性期,患者可以短期使用皮质类固醇鼻喷剂或抗组胺药等药物控制症状;在长期管理方面,建议进行3年周期的脱敏治疗,并结合症状监测调整治疗方案。
- 特殊人群需特殊对待: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应优先采取物理防护措施,避免使用药物;5岁以上的儿童可以开展脱敏治疗,幼龄儿童则需要加强环境控制。
全域防控:一起向花粉过敏“宣战”!
为了从源头上减轻花粉过敏的困扰,内蒙古多地采取了全域防控措施。
- 清除致敏植物:乌兰察布、包头、呼和浩特等城市通过人工拔除、机械清理等方式,在居民区、学校周边等区域清除了大量蒿草,降低了致敏原的浓度。鄂尔多斯等城市还提前制定了专项方案,利用雨季前的窗口期减少植物基数。
- 公众参与行动:各地组织志愿者清理公共区域的蒿草,提高了居民的环境治理意识。同时,通过倡议书、媒体科普等方式,向公众传递防护知识,如“花粉浓度高峰期减少外出”“正确使用防护工具”等。
未来趋势:提前做好防护,拥抱健康生活!
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花粉过敏季进一步提前或延长。因此,“过敏星人”们需要做好长期的健康管理。
- 提前预警:利用花粉浓度监测平台,如气象APP,获取实时数据,合理调整外出时间。
- 健康档案管理:定期进行过敏原检测,记录症状变化,以便优化治疗方案。
-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增强免疫力,降低过敏反应的敏感性。 内蒙古花粉过敏季的提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过敏星人”们要正视过敏性疾病的管理。通过科学防护、规范治疗和区域联防联控,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健康风险。建议过敏患者主动寻求专业诊疗,社区和政府持续加强环境治理,共同构建“预防 - 治疗 - 防控”三位一体的健康屏障。大家要关注本地花粉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减少疾病对生活的影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