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心肌梗死的通用定义A Universal 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www.medscape.com美国 - 英语2025-09-04 21:43:02 - 阅读时长5分钟 - 2234字
本文详细阐述了基于肌钙蛋白检测的心肌梗死全球统一诊断标准,重点介绍了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革新如何提升心肌梗死诊断精度,并系统分类了心肌梗死的不同病理类型(包括自发性/缺血相关性、供氧失衡性、猝死性、介入治疗相关性及外科手术相关性心肌梗死),同时明确了心肌梗死的病理学定义与临床诊断标准,为全球心血管医学领域提供了标准化诊疗框架。
心肌梗死通用定义肌钙蛋白诊断标准检测技术动态检测临床分型非缺血性心肌损伤预后因素健康
二十一世纪心肌梗死的通用定义

约瑟夫·S·阿尔珀特(Joseph S. Alpert)医学博士;克里斯蒂安·蒂格森(Kristian Thygesen)医学博士、理学博士;艾伦·S·杰夫(Allan S. Jaffe)医学博士;哈维·D·怀特(Harvey D. White)理学博士

距今40年前,急性心肌梗死(MI)诊断所依赖的生物标志物仍存在特异性不足、实验室间检测结果可重复性差等问题。这促使科学界投入大量研究力量,开发具有高度可重复性、灵敏性和特异性的坏死心肌检测标志物。30多年前,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尝试制定全球通用的MI诊断标准,但该标准存在显著局限性——其临床症状(如胸痛)判定存在主观差异,且未将生物标志物检测作为核心要素。

为提升MI诊断的准确性,国际多学科专家组联合制定了以临床为导向的通用诊断标准(200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联合委员会标准)。该标准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与科研领域。

肌钙蛋白在通用标准中的核心作用

新一代通用标准的核心是采用高灵敏度、特异性的肌钙蛋白(troponin)生物标志物。通过连续血液样本检测,肌钙蛋白现已成为全球主流诊断指标(见图1)。其检测灵敏度可识别临床场景中微量心肌坏死,在结合心电图缺血改变等临床特征时,能明确区分急性与陈旧性心肌梗死。2007年标准在2000年基础上进行了修订(见表1)。

(图1:急性心肌梗死后生物标志物动态变化曲线。AMI:急性心肌梗死;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CV:变异系数)

标准演进的临床价值

相较于传统标志物(如CKMB),肌钙蛋白检测具有更高灵敏度,可识别肉眼无法观察的微小心肌梗死。研究证实,新标准使心肌梗死检出率显著提升,且肌钙蛋白阳性但CKMB阴性的患者短期预后优于双重阳性患者。这一发现促使部分原诊断为心绞痛的病例被重新归类为心肌梗死,对患者心理、职业选择及治疗方案产生深远影响。

病理学与临床诊断标准

病理学定义中,心肌细胞死亡源于持续缺血。临床诊断需满足两个条件:

  1. 心脏生物标志物出现动态变化(至少一次检测值超过99%参考上限)
  2. 存在心肌缺血证据(如缺血症状、新发心电图缺血改变/病理性Q波、影像学显示存活心肌丧失/室壁运动异常)

检测技术的选择

心肌肌钙蛋白I和T(cTnI/cTnT)因具有近乎绝对的心肌特异性,成为首选标志物。当无法进行肌钙蛋白检测时,CKMB质量检测是次优选择。但鉴于其更高灵敏度,肌钙蛋白仍是诊断金标准。

动态检测的关键作用

随着检测灵敏度提升,标志物动态变化模式成为区分急慢性病变的核心依据。敏感检测可使肌钙蛋白较CKMB更快呈现升高趋势(见图1),因此无需再依赖肌红蛋白等传统快速升高标志物。需注意肌红蛋白对心肌坏死诊断缺乏特异性。

临床分型体系

根据病因机制,心肌梗死可分为:

  • Ⅰ型:自发性(斑块破裂/糜烂/夹层)
  • Ⅱ型:供氧/需氧失衡(贫血/心律失常/血压异常)
  • Ⅲ型:症状出现至死亡时间短于生物标志物上升窗口期的猝死性
  • Ⅳ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4a型:PCI相关性;4b型:支架内血栓)
  • Ⅴ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相关性

诊断注意事项

除明确诊断外,需综合评估梗死范围、左心室功能残留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等预后因素。例如,肌钙蛋白升高但无明显缺血性心脏病证据的情况可见于:心脏挫伤、急性/慢性心衰、主动脉夹层、快速/缓慢型心律失常、应激性心肌病、横纹肌溶解合并心脏损伤、肺栓塞/严重肺动脉高压、肾功能衰竭、急性神经系统疾病、浸润性/炎症性疾病、药物毒性反应及危重症患者等(见表2)。

附录

表1:2007年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修订版

I. 急性/进展性心肌梗死

满足以下任一条件:

a. 肌钙蛋白超过99%参考上限并出现:

  1. 缺血症状
  2. 新发心电图缺血改变(ST-T变化/左束支传导阻滞)
  3. 病理性Q波形成
  4. 影像学显示新发存活心肌丧失/室壁运动异常

b. 典型缺血症状伴新发ST段抬高/左束支传导阻滞/冠脉新鲜血栓但未能采血的猝死病例

c. 基线正常的PCI患者,肌钙蛋白超过99%参考上限且>3倍上限定义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

d. 基线正常的CABG患者,肌钙蛋白超过99%参考上限且>5倍上限并伴随新发Q波/左束支传导阻滞/移植物/原位血管闭塞/新发存活心肌丧失

e. 尸检证实的急性心肌梗死

II. 陈旧性心肌梗死

a. 出现新的病理性Q波(有/无症状)

b. 影像学显示无收缩功能的薄层心肌且排除非缺血病因

c. 尸检证实的愈合/愈合期心肌梗死

表2:非缺血性心肌损伤的肌钙蛋白升高情况

  • 心脏创伤(消融/起搏/电复律/心内膜活检)
  • 急/慢性心力衰竭
  • 主动脉夹层/瓣膜病/肥厚型心肌病
  • 快速/缓慢型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 应激性心肌病
  • 横纹肌溶解合并心脏损伤
  • 肺栓塞/严重肺动脉高压
  • 肾功能衰竭
  • 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
  • 浸润性疾病(淀粉样变性/血色病/结节病/硬皮病)
  • 炎症性疾病(心肌炎/心包炎扩展)
  • 药物毒性(阿霉素/5-氟尿嘧啶/曲妥珠单抗/蛇毒)
  • 危重症患者(呼吸衰竭/脓毒症)
  • 大面积烧伤(>30%体表面积)

表3:心肌梗死临床分型

I型:自发性(斑块糜烂/破裂/夹层)

II型:供氧/需氧失衡(冠脉痉挛/栓塞/贫血/心律失常/血压异常)

III型:症状出现至死亡时间短于生物标志物窗口期的猝死

IVa型:PCI相关

IVb型:支架内血栓

V型:CABG相关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