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微生物组研究的蓝图
A blueprint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microbiomes - Microbiome
术语准确性的重要性
微生物组(microbiome)和微生物群(microbiota)等术语的误用已导致科学界和公众对研究的误解。微生物群指特定生态系统中所有微生物(细菌、古菌、真菌、病毒和原生生物)的集合,但多数研究仅关注细菌组分。术语"microbiota"应与"microbiome"区分:后者包含完整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即微生物群体及其活动剧场(包括基因组、表达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结构元素和环境条件)。"microflora"一词应停止使用,因其特指"微型植物群"而非微生物群。
方法学命名存在混淆。16S/18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的完整表述应为"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encing",不能简化为"16S测序"。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指对样本中全部DNA进行随机测序,用于分析微生物群落功能潜力,而非仅评估相对丰度。使用"丰度"(abundance)需谨慎,建议使用"相对丰度",绝对丰度需通过定量PCR或流式细胞术验证。
微生物效应描述需严谨。乳酸菌和双歧杆菌作为宿主固有共生菌应称"共生菌",而非益生菌。微生物分类命名需遵循国际原核生物命名法规(ICNP),使用斜体标注有效发表拉丁学名。真菌、原生生物和病毒命名需分别参照国际标准。
微生物组分析的技术陷阱
从样本采集到数据分析每个环节都可能引入偏差:低生物量样本易受试剂污染影响,DNA提取方法影响菌群代表性,扩增子测序难以覆盖全基因组信息。建议采用独特双端测序索引减少读段错配,并通过阴性对照和人工菌群评估技术偏差。对于复杂环境样本,建议采用高通量培养组学(culturomics)补充培养组分析。
数据解释与可视化
需区分相对丰度与绝对丰度。例如"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因分类层级过粗已失去功能指示意义。α-多样性分析建议采用有效物种数(effective species number)替代传统指数。推荐使用箱线图或小提琴图替代堆叠柱状图,避免低丰度菌群可视化丢失,并建议使用色觉障碍友好型调色板。
研究规范与数据共享
支持采用STORMS和STREAMS报告指南,遵循FAIR数据原则(可发现、可访问、可互操作、可重用)。要求公开原始数据、实验参数(包括样本采集方法、存储条件、裂解方法、引物序列等),并推荐使用MIxS标准格式提交元数据。代码脚本需通过公共平台共享,附带许可协议。
机制研究导向
强调机制验证而非单纯关联分析。建议采用代谢标记、点击化学等创新技术,或通过严谨实验设计验证因果关系。反对过度解读相关性结论,要求在机制研究中明确知识空白,通过文献综述支持假设,所有变量需系统测量。对于缺乏前期研究的生态系统,允许探索性研究,但需明确定位其发现的阶段属性。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