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心肌梗死(MI)的病理学定义为心肌细胞因持续缺血导致的死亡。临床诊断标准需结合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与心肌细胞死亡的生物标志物证据。心肌肌钙蛋白是评估心肌细胞死亡的标准临床生物标志物。在心肌梗死普遍定义(UDMI)框架下,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旨在指导临床医生准确诊断和分类急性心肌梗死,并在日常实践中将其与其他形式的心肌损伤区分开来。在最新版(第四版)UDMI中,主要努力体现在:(i)建立基于病理生理分层的梗死类型分类框架;(ii)概述区分心肌梗死与非缺血性心肌损伤的考量因素。尽管UDMI的多次迭代推动了该领域的重大进展,但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仍出现了重大分歧(见图示摘要),这构成了本"大辩论"手稿的基础。
图示摘要
该图示总结了正反双方作者提出的主要论点。ECG(心电图);CABG(冠状动脉搭桥术);cTN(心肌肌钙蛋白);HScTn(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CD(国际疾病分类);MI(心肌梗死);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CAD(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UDMI(心肌梗死普遍定义)。
关键争论点
正方观点(PRO)强调:
- 生物标志物局限性:高敏肌钙蛋白检测技术的进步使微小心肌损伤可被检出,但这也导致心肌梗死与其他心肌损伤的界限模糊
- 病理分型困境:现行1-5型分类无法准确反映复杂临床场景,如冠脉介入术后心肌损伤的归类争议
- ICD编码冲突:普遍定义与WHO疾病分类系统的编码标准存在矛盾,影响流行病学研究和医保支付
- 诊断阈值争议:5倍正常上限的肌钙蛋白升高标准缺乏循证依据,可能遗漏微小梗死病变
反方观点(CONTRA)指出:
- 标准化必要性:统一定义为全球临床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可比性基础,废弃定义将导致数据混乱
- 诊断精准进步:高敏检测技术使心肌损伤的早期识别成为可能,现行框架可通过动态监测完善
- 分型体系有效性:现有分类已能涵盖主要临床场景,改进应侧重细化操作指南而非推倒重来
- 实践指导价值:定义本身不承担管理指南功能,临床决策应结合更多血流动力学参数
学科影响
该辩论涉及心血管医学、临床病理学、流行病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争议核心在于:如何在保持疾病定义稳定性的同时,适应检测技术进步和临床实践演变。各方共识认为需要建立更灵活的动态诊断框架,但对是否保留现有普遍定义存在根本分歧。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