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是出现过度且普遍的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情绪失调、执行功能障碍及冲动,这些症状在多个生活场景中(如学校、家庭、工作)导致明显损害,并且发展水平不相称。ADHD症状源自执行功能的缺陷,表现为时间管理、任务启动及持续注意力等问题,可能造成职业表现不佳、人际关系困难及多种健康风险,最终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和预期寿命缩短。全球每年因ADHD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达数千亿美元,且其与多种精神及非精神障碍共病。
临床表现
核心症状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及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标准,ADHD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
- 症状持续六个月以上
- 6-17岁儿童需至少6项症状,17岁以上需至少5项症状
- 症状需在至少两个场景(如家庭、学校)中出现
ADHD主要分为三种表型:
- 注意缺陷为主型:表现为容易分心、健忘、发呆、组织能力差、注意力持续困难等
- 多动-冲动为主型:表现为坐立不安、过度攀爬、难以安静参与活动、言语过多、打断他人等
- 混合型:同时符合上述两种类型的标准
特殊表现
儿童期特征
ADHD儿童常伴随情绪管理困难、语言发育迟缓及书写障碍,30%与阅读障碍共病。部分儿童的注意力持续能力在特定高刺激任务(如视频游戏)中可能优于普通人群,但常规任务中则表现较差。
情绪失调
约50-70%的ADHD患者存在情绪调节障碍(Rejection Sensitive Dysphoria,RSD),表现为对被拒绝高度敏感,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相关。
数字媒介使用
研究显示ADHD与网络成瘾、赌博行为存在双向关联,其症状可能因过度屏幕时间加重,但具体因果关系尚未明确。
病因学
遗传因素
ADHD具有70-80%的遗传率,涉及DAT、DRD4、BDNF等基因变异,以及CDH13、ADGRL3等候选致病基因。双生子研究显示,ADHD患者的亚裔子女患病风险是对照组的3-4倍。
环境风险
- 产前暴露:酒精、铅、有机污染物(如多氯联苯)
- 围产期风险:早产(<32周)、低出生体重
- 其他:铁/镁缺乏、睡眠障碍
诊断标准
诊断工具
- 儿童: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Conners量表
- 成人:Wender Utah量表(WURS)
鉴别诊断
需排除:
- 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
- 焦虑障碍
- 创伤后应激障碍
- 学习障碍(如诵读困难)
治疗方案
药物疗法
- 中枢兴奋剂(一线):哌甲酯(Methylphenidate)、安非他命,有效率达70%,但可能引起失眠(11-45%)
- 非兴奋剂:托莫西汀(Atomoxetine)、可乐定(Clonidine),适用于对兴奋剂耐药者
- 新型疗法:Akili公司的数字治疗游戏AKL-T01(商品名EndeavorRx)通过激活前额叶皮层提升注意力控制
行为干预
- 父母培训:改善育儿方式,减少对抗性行为
- 神经反馈:短期有效(6个月),但缺乏监管标准
- 运动疗法:2024年系统综述显示其对ADHD症状改善效果有限
预后研究
长期影响
- 成人期:30-50%儿童期ADHD患者持续携带症状,多表现为内在焦躁而非儿童期的外显多动
- 生命损失:2025年研究显示,ADHD患者男性平均少活7年,女性少活9年,主要死亡风险包括吸烟(患病率高于常人)、抑郁症及人格障碍
社会负担
- 司法系统:26.2%的囚犯被诊断为ADHD(2018年元分析)
- 医疗资源:2024年美国1550万成人患者中,1/3未获得规范治疗,75%因药物短缺难以配药
研究前沿
正向特质
- 创造力关联:ADHD特质(非确诊者)与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成就正相关,但确诊患者未显示此趋势
- 超专注现象:部分患者对高兴趣任务(如电子游戏)表现出高度专注,可能增加成瘾风险
生物标志物
尿液中苯乙胺(PEA)浓度降低与ADHD相关,哌甲酯治疗可提升PEA水平。但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仍需更多验证。
流行病学
全球6-7%的18岁以下人群受ADHD影响(DSM-IV标准),而ICD-10标准下为1-2%。诊断率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北美儿童诊断率显著高于非洲与中东,可能反映诊断标准差异而非真实患病差异。2021年研究显示全球8470万成人患病,其中2.58%为儿童期发病。
历史沿革
1902年George Still首次描述ADHD样症状,1980年DSM-III命名为注意缺陷障碍(ADD),1987年DSM-IV更名为ADHD。2019年国际共识声明确认其生物有效性,消除"疾病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议。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