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衡或可提前多年预测儿童自闭症、多动症及语言障碍风险Gut microbe imbalances could predict a child’s risk for autism, ADHD and speech disorders years before symptoms appear

硒与微生态 / 来源:www.msn.com瑞典 - 英语2025-09-07 01:44:30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26字
通过对瑞典17,000名儿童长达23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婴儿期肠道菌群和代谢物失衡可提前13-14年预测神经发育障碍风险。研究显示考氏歧杆菌(Coprococcus comes)缺失、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过量等微生物失衡现象与自闭症风险增加4倍相关,同时抗生素重复使用会加剧这种风险。该成果为通过新生儿脐带血和粪便样本建立早期筛查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儿童健康自闭症多动症语言障碍肠道菌群失衡神经发育障碍早期筛查生物标志物微生物组菌群恢复干预
肠道菌群失衡或可提前多年预测儿童自闭症、多动症及语言障碍风险

早期筛查自闭症等神经发育障碍对儿童获得生活技能支持至关重要。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所有儿童都应接受发育迟缓筛查,对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需进行额外筛查。

然而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指出,现有自闭症筛查的有效性仍需更多研究。当前诊断主要依赖里程碑清单和行为观察,往往在关键发育阶段过后才显现症状。

研究人员正开发能在症状显现前识别早期标志物的工具。尽管早期筛查存在过度诊断风险,但了解儿童发育需求有助于家庭及时获取针对性资源。

我们团队研究微生物组在精神疾病、自身免疫等多种疾病中的作用。最新研究发现,瑞典儿童婴儿期的肠道菌群和代谢物(存在于粪便和脐带血中)可作为神经发育障碍的早期生物标志物。这些差异在出生或生命第一年即可检测,平均比确诊提前十余年显现。

微生物作为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是指示特定疾病状态的生物学特征。自闭症领域尚无已知标志物,因其存在多种致病途径,且研究常忽视致病因素的整体作用。

肠道菌群作为潜在标志物备受关注。肠脑轴机制是科研热点,菌群在免疫调节、神经递质平衡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研究显示:

  • 婴儿期菌群差异早于遗传可区分个体
  • 儿童菌群经历剧烈变化并影响免疫系统
  • 30-70%自闭症患者伴随便秘等胃肠症状
  • 菌群移植治疗使部分自闭症症状改善持续2年

但多数研究仅观察已确诊人群,无法判断菌群变化是原因还是结果。有研究质疑菌群与自闭症无关,但未考察诊断前菌群状态。

关键发现

通过分析瑞典南部1997-1999年出生的17,000名儿童数据,我们发现:

  1. 早期差异:1岁粪便和脐带血样本中,神经发育障碍儿童菌群和代谢物已出现显著差异
  2. 菌群-神经递质关联:特定菌群与核黄素、维生素B等神经递质相关物质存在关联
  3. 风险放大效应
  • 反复使用抗生素使风险增加2-4倍
  • 考氏歧杆菌(Coprococcus comes)缺失与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过量组合风险最高
  • 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减少与肠屏障功能减弱相关
  1. 代谢物特征:自闭症儿童脐带血中脂质和胆汁酸水平显著降低,影响有益菌营养供应

这些差异在排除分娩方式、母乳喂养等因素后依然存在,且平均比确诊提前13-14年出现,驳斥了"菌群失衡源于饮食差异"的假设。

临床转化前景

虽然微生物组筛查尚未纳入常规儿保,但我们的研究证实早期菌群检测可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下一步需解决:

  • 建立临床可验证的菌群分析方法
  • 明确全球儿童菌群动态变化规律
  • 开发基于菌群恢复的干预措施

需要强调:抗生素仍是治疗必要手段,但建议在儿科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我们正在研究抗生素后菌群修复疗法,未来或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预防神经发育障碍。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