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麻醉剂Inhaled anaesthetics

更新时间:2025-06-22 00:15:31
编码XM8T75
子码范围XM05Z8 - XM9TE3

核心定义

一、药物基本属性

药品分类
吸入麻醉剂属于化学药品中的全身麻醉药,主要通过挥发性液体(如氟烷、异氟烷、七氟烷)或气体(如氧化亚氮)形式发挥药理作用。

来源与性状

  • 性状:多为无色透明液体或气体,具有高挥发性及脂溶性。例如,乙醚为易流动液体,具刺激性气味;现代常用药物如七氟烷则具有较低的呼吸道刺激性。
  • 历史:乙醚是最早应用的吸入麻醉剂之一,但因易燃易爆、诱导期长等缺点逐渐被氟代烃类(如异氟烷、七氟烷)替代。
  • 定义:通过肺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传递,产生可逆性意识丧失和镇痛效果。

管理级别

  • 级别:管制处方药(Rx-C1,麻醉药品)。
  • 原因:需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浓度,过量可导致呼吸循环抑制,且部分药物具有成瘾风险(如氧化亚氮滥用)。

临床价值

  • 分类:首选药(F)。
  • 原因:作为全身麻醉的核心药物,具有可控性强、起效迅速的特点,广泛用于外科手术麻醉及术中维持,尤其适用于复杂手术的深度镇静需求。

二、核心功效与临床应用

核心功效

  1. 中枢抑制:通过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如GABA)作用,抑制兴奋性突触传递,阻断钠离子通道,降低神经元兴奋性。
  2. 意识消失与镇痛:快速抑制大脑皮层及脑干网状结构,产生无意识状态。
  3. 骨骼肌松弛:协同肌松药减少术中体动反应。

临床应用

  1. 全身麻醉诱导与维持:适用于心胸外科、神经外科等高难度手术。
  2. 复合麻醉:与静脉麻醉药联用(如丙泊酚),缩短诱导期并减少单一药物用量。
  3. 急诊镇静:用于儿童或无法配合患者的快速镇静。

三、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副作用

  1. 呼吸系统:剂量依赖性呼吸抑制,可能引发支气管痉挛(如乙醚)。
  2. 心血管系统:血压下降、心率失常(如氟烷对心肌的抑制作用)。
  3. 肝肾功能:长期或高浓度使用可能导致肝毒性(氟烷性肝炎)或肾血流量减少。
  4. 恶性高热:罕见但致命的遗传性并发症,与七氟烷等药物相关。

禁忌与风险

  1. 绝对禁忌: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未控制的颅内高压、恶性高热病史。
  2. 相对禁忌:哮喘患者慎用刺激性药物(如乙醚);孕妇避免在早孕期使用(潜在致畸风险)。
  3. 特殊人群:儿童需调整浓度,老年人慎防苏醒延迟。

注意事项

  1. 术前评估:需完善肺功能、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
  2. 术中监测:实时监测呼气末麻醉气体浓度、血氧饱和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
  3. 苏醒期管理:预防呕吐误吸,避免快速苏醒导致的躁动。

参考文献

吸入麻醉剂的作用机制涉及突触传递抑制及钠离子通道调控,其临床应用需严格遵循麻醉分期管理。现代研究证实,挥发性麻醉药(如七氟烷)在心脏手术中虽未显著降低死亡率,但仍为首选麻醉方案之一。乙醚等传统药物因安全性问题已逐渐被淘汰,而新型药物(如地氟烷)因低代谢率及快速苏醒特性更受青睐。需注意,麻醉深度需个体化调整,避免过量导致中枢及呼吸循环系统不可逆损伤。

医疗建议声明:具体麻醉方案需由专业麻醉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本文内容不可替代临床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