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血管系统就像一套精密的交通网络,当血栓、斑块碎片或者其他异常物质堵住血管,就会导致心脏、大脑的组织因为缺血而受损。这个病理过程主要和三个环节有关:栓子形成、血流被堵、组织损伤。栓子可能来自心脏里血流异常形成的血栓,血管壁上掉下来的粥样硬化斑块,或者外来的异物颗粒,这些东西跟着血流跑到末端血管时,就可能引发急性缺血事件。
栓塞形成的三大病理基础
1. 心源性血栓形成机制
像房颤这类心律失常,会让心房里的血流变慢、打旋儿。这种异常的血流情况会激活凝血系统,在左心耳这些地方形成贴在心脏壁上的血栓。掉下来的血栓碎片跟着血液流到脑血管里,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诱因。
2.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血脂代谢不好会损伤血管内壁,慢慢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当斑块外面的纤维帽破了,里面的胆固醇结晶、脂肪等东西就会变成栓子,堵住远处的血管。这种情况是老年人脑梗死的主要病因。
3. 异常物质栓塞途径
受伤或者做手术可能会导致脂肪栓塞、空气栓塞这类特殊情况。比如大腿骨骨折时,骨髓腔里的脂肪颗粒会跑出来;或者医疗操作不小心带入的空气栓子,都会跟着静脉血流到全身循环里,造成血管阻塞。
心脑缺血的典型临床表现
心脏受累特征:
- 胸痛持续10分钟以上,像被压着或者揪着一样;
- 还会跟着呼吸困难、出冷汗或者恶心;
- 心律失常的话,会感觉心跳得慌或者脉搏不齐。
脑血管事件征兆:
- 突然一边胳膊腿没劲儿或者感觉不对劲儿;
- 说话不清楚或者说不出来;
- 看东西缺一块或者重影;
- 没有原因的剧烈头痛还吐。
重要预警信号:
大概30%的患者发病前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就是TIA),会有一过性的神经问题,比如一边身子麻、说话不清楚,这些症状一般1小时内就能完全好,是卒中的重要预警信号。
科学预防的五大干预措施
- 定期医学监测: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做颈动脉超声和心脏彩超,早发现动脉硬化或者心律不齐的问题;
- 膳食结构调整:可以试试地中海饮食,多吃点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深海鱼、坚果),少吃反式脂肪;
- 规律有氧运动:每周加起来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走、游泳,能改善血管内壁的功能;
- 生活方式干预:戒烟能让血栓风险下降40%;喝酒要控制量,每天乙醇不超过25克;
- 心理压力管理:用正念冥想、八段锦这类方法调节心情,研究发现,坚持管理压力能让血液粘稠度下降23%。
急性事件的规范化处置
要是发现有疑似症状,要这么做:
- 立刻打急救电话,别自己送医院;
- 记清楚症状开始的时间,这对溶栓治疗的决策很重要;
- 让患者躺着别动,别晃脑袋;
- 如果胸口不舒服,可以含一片硝酸甘油在舌下,但要先确定没有低血压;
- 别让患者吃东西喝水,避免呛到肺里。
有数据显示,脑梗死患者每延迟1分钟救治,平均会损失190万个神经细胞。所以,建立区域的卒中救治网络、优化院前急救流程对改善预后很重要。所有治疗都得听专业医生的,千万别自己乱吃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