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急救别延误!五大误区及科学应对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09-01 10:10:07 - 阅读时长3分钟 - 1434字
梳理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五大认知误区,解析科学应对策略,包含3步自救规范流程和4大临床预警信号,结合2023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要点,指导公众在发病黄金时间内正确处置,规避致命性操作风险。
心肌梗死急救误区自救指南胸痛预警心血管急救
急性心梗急救别延误!五大误区及科学应对

急性心梗是身边常见的致命急症,本质是心脏的供血血管突然堵了,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最近几年我国急性心梗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可很多人在院前急救环节存在误区,直接影响治病效果。今天结合最新临床指南,讲五个常见急救误区和正确应对方法。

误区一:没及时认出心梗,耽误最佳时间

急性心梗的抢救特别讲“快”,可约40%的患者没意识到胸痛一开始就该赶紧就医,反而把“胸痛发作时间”当成“该去医院的时间”,错过了疏通血管的最佳窗口。典型症状是胸骨后像被重物压着疼,可能放射到左肩、下巴,持续超过20分钟,还会出冷汗、恶心。要注意:糖尿病患者可能没有胸痛(无痛性心梗),女性更容易出现不典型症状,比如肩膀酸、牙疼、后背胀。

误区二:乱搬动、体位错,加重心脏负担

现场急救的核心是“减少心脏耗氧量”。发现疑似心梗的人,要马上让他半坐半躺——床头抬到45度左右,腿自然下垂一点,这样能让回到心脏的血量减少约四分之一,减轻负担。绝对不能随便移动他,乱搬可能诱发严重心律失常。如果患者没意识了,要在5秒内查两点:看胸廓有没有起伏(判断呼吸)、摸颈动脉有没有脉搏(脖子侧面),没反应的话立刻做心肺复苏。

误区三:信伪科学“咳嗽自救”,反而害自己

网上传的“咳嗽能救心梗”早被证伪了!自主咳嗽会升高胸腔压力,反而加重心肌缺血。正确做法是:立刻打120,开免提让急救人员指导;在专业指导下用硝酸甘油(要排除低血压);还可以按压胸部中央刺激一下。记住:硝酸甘油不是谁都能随便用,得收缩压≥90mmHg且没有禁忌症,非专业人员别乱给。

误区四:忍着疼“扛”,错过预警信号

心梗的疼痛有规律,记住“1-10-20”法则:核心症状是胸痛,只要持续超过10分钟,或者休息、含硝酸甘油20分钟还没缓解,就得马上警觉。还要注意夜间发作的情况——比白天发作的猝死风险高1.8倍。另外,约25%的患者首发症状不是胸痛,而是心口窝下面疼、牙疼、肩背酸胀,这些不典型症状更要警惕。

误区五:乱用药,没搞清楚能不能用

院前用药得严格讲规矩:阿司匹林要排除消化道出血风险才能用,得嚼碎了吃(吸收更快);速效救心丸可以舌下含服,但不是首选;溶栓药必须在有心电图监护的救护车上,由专业人员用。最新共识说:抗血小板治疗(比如阿司匹林)比院前溶栓更优先,溶栓得让医生评估后再做。

科学自救三要素

  1. 紧急联络:说清3件事——发病时间(比如“10分钟前开始胸痛”)、具体症状(“胸骨后压着疼,出冷汗”)、准确地址(“XX小区3号楼2单元501”),最好在门口放个明显标志(比如红袋子),方便救护车找。
  2. 体位管理:保持半坐半躺,别乱动,注意保暖(盖薄毯子),绝对不能自己爬起来走。
  3. 能量支持:非糖尿病患者可以含葡萄糖片补充能量;有阿司匹林指征的人(医生确认过能吃),要嚼碎了服。

临床预警四信号

  1. 心绞痛恶化:发作频率比以前多50%以上(比如以前一周1次,现在一天3次),持续时间延长到15分钟。
  2. 消化道异常:没吃坏东西却突然恶心、呕吐,上腹胀痛,排除肠胃病要警惕。
  3. 出冷汗:额头、四肢出“凉汗”(摸起来冰),是心梗的典型信号。
  4. 运动耐量下降:以前走500米没事,现在走200米就胸闷,休息10分钟才缓过来。

急性心梗的救治关键是“抢时间”——早一秒正确处理,就能多救一点心脏肌肉。大家一定要记住:出现疑似症状,千万别自己扛、别乱走,立刻打120,就地等专业救援。避开这些误区,掌握正确方法,才能在关键时候帮到自己或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