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很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每个人的表现不太一样。根据罗马IV诊断标准,主要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交替型三种,每种类型的发病原因和应对方法都有差别。
不同类型的表现
腹泻型IBS患者每周至少3次拉松散或水样便,还常觉得想拉的时候憋不住,或者拉完总觉得没拉干净。典型的情况是早上或吃完饭后拉得更频繁,大便变稀但没有黏液或血。便秘型的患者每周自己主动拉大便不到3次,大便干硬像羊粪蛋,拉的时候要使劲,或者总觉得肛门、直肠那里堵着。交替型的患者就是腹泻和便秘来回变,3个月里至少有3次排便习惯改变。
为什么会得IBS?
现在研究发现,IBS和好几个因素有关:肠道里的菌群种类少了,代谢出来的东西不对,会破坏肠黏膜的保护屏障;有的患者肠道特别“敏感”,正常的肠道扩张都会让他们觉得特别疼;大脑和肠道之间的信号传递乱了,会让肠道动得太快或太慢。还有大概40%的患者对短链碳水化合物不耐受,吃了之后肠道产气多,症状会更厉害。另外,心理压力也会影响——压力大的时候,身体里的HPA轴会打乱肠道功能,压力越大,症状可能越重。
怎么综合管理?
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主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 饮食调整:低FODMAP饮食能缓解腹胀、肚子疼,要在专业营养师指导下先试2-6周的“排除期”,之后慢慢加回食物,找到自己能耐受的量。
- 运动: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能改善肠道蠕动,还能调节自主神经系统。
- 心理调节:八周的认知行为疗法已经被研究证实能减轻症状严重程度,正念训练也能缓解焦虑引起的肚子疼。
- 睡眠:保持规律的作息,睡前别接触蓝光(比如别刷手机),深度睡眠的时候肠道动得少,有助于肠黏膜修复。
什么时候要就医?
如果症状持续超过6个月,或者出现“警示信号”——比如体重下降、便血,要赶紧去做结肠镜检查,排除炎症性肠病等器官性疾病。药物治疗得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
- 腹泻型可以短期用洛哌丁胺调节肠道运动;
- 便秘型可以间断用聚乙二醇帮着保持规律排便;
- 益生菌要选对菌株,双歧杆菌联合乳酸杆菌可能效果更好;
- 三环类抗抑郁药改善腹痛的概率大概60%,但要注意抗胆碱能的副作用。
最后要提醒的是,IBS是良性疾病,不会增加得结直肠癌的风险。患者要建立正确的认识,记症状日记追踪是什么诱发了不舒服,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建议每季度评估一次症状,根据情况调整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