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突然喊胸痛,家长往往瞬间慌了神,生怕是心脏出了大问题。但临床数据其实很明确——约70%的青少年胸痛,根本和心脏没关。在信息杂乱的当下,搞清楚胸痛的真实原因,才能不被恐慌带偏。
一、心脏性胸痛的特点:不到三成的“危险信号”
真正由心脏器质性问题引起的胸痛,在青少年中占比不到30%。先天性心脏异常多发生在做过手术的复查人群里,大概占就诊病例的12%;病毒性心肌炎每年发病率约0.3%-0.5%,典型表现是感冒、发烧等呼吸道感染后3-4周,出现持续胸闷,做心电图会有ST-T段改变,心肌酶也会升高。要特别警惕:如果运动时诱发胸痛,还伴随头晕、血压下降等情况,必须立刻排查心脏问题。
二、最常见的胸痛:胸壁肌肉骨头“闹脾气”
65%以上的青少年胸痛,来自胸壁的肌肉、骨骼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肋软骨炎——胸口第2到第4根肋骨和软骨连接的地方,一按就疼,深呼吸、咳嗽或者扭肩膀时,疼得更厉害。长期低头写作业、趴在桌子上的孩子,得这个病的风险是其他人的2.3倍,因为胸肌附着的部位老受牵拉,容易发炎。另外,胸椎小关节乱了(比如坐姿歪、扭到腰),也会引起胸口某一片疼,得医生摸脊柱才能鉴别。
三、神经“乱了”:游走性、闪电样的疼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功能性胸痛,特点特别明显:孩子会说“像闪电扎了一下”,或者“疼的位置到处跑”,持续时间差很大——有的几秒钟就好,有的能疼几小时。这种疼运动后不会加重(和心脏病人“一运动就疼”正好相反),还常伴随心慌、头晕等症状。做运动负荷试验(比如跑步后查心电图),结果往往正常。
四、消化问题也会“冒充”胸痛
胃食管反流引起的胸痛,特别容易被当成心脏问题,而且年龄越大越常见。典型表现是吃完饭后1小时内,胸骨后面像火烧一样疼,还反酸、打嗝。做食管压力测试会发现,控制胃酸反流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不正常;24小时胃酸监测能确诊有酸反流。还有食管痉挛,会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得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才能查出来。
五、心理因素:“闷得像裹了布”的疼
焦虑引起的胸痛有个典型描述——“胸口像裹了层布一样闷”,还总叹气、手脚发麻。研究证实,这和呼吸太快太急导致的过度换气有关,查动脉血气会发现血液里二氧化碳太少。如果胸痛老不好,还伴随睡不好觉、情绪低落,得考虑是不是抑郁引起的身体症状(医学上叫“躯体化表现”)。
家长该怎么应对?按这几步来
碰到孩子胸痛,不用立刻乱找药,先按以下步骤处理:
- 记诱因:疼的时候在做什么?是运动后、吃完东西还是生气了?
- 看特征:是刺痛、闷痛还是火烧痛?疼多久?有没有往肩膀、后背串?
- 简单查:按按胸口有没有压痛点,听听心跳、呼吸有没有异常,摸摸脉搏跳得齐不齐;
- 紧急送医:如果胸痛超过15分钟不缓解、晕过去、喘不上气,立刻去医院;
- 选对检查:先做心电图、心脏彩超,必要时拍胸片或胸部CT。
如果老疼但检查都正常,建议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背个小盒子测一天心跳)。欧洲心脏病学会2024年指南说,胸痛超过3个月的慢性情况,得做心理量表评估。其实只要规范处理,85%的非心脏性胸痛都能有效缓解。
青少年胸痛不一定是“心脏警报”,大部分是胸壁、消化、神经或心理的问题。家长先稳住,按步骤观察,该送医就送医,规范诊疗就能帮孩子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