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是非常危险的急症,它的发生主要和三个核心问题有关:心肌供血不足、心脏结构异常,以及心脏电活动紊乱。搞清楚这些原因,能帮我们更好地建立预防体系,降低风险。
冠状动脉供血异常的致死风险
心肌缺血是猝死的主要诱因之一。冠状动脉是给心肌细胞输送氧气和营养的“能量管道”,如果管道内壁长了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突然痉挛收缩,或者天生走行异常(比如起源于肺动脉),都可能让血流突然中断,引发急性缺血。临床数据显示,约70%的猝死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冠脉病变——比如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血管,或冠脉痉挛直接卡住血流。
运动时,心肌耗氧量会增加5-7倍,此时如果冠脉本来就供血不足,很容易诱发恶性事件。建议40岁以上、有早发动脉硬化家族史(比如父母年轻时得冠心病)的人,定期做运动负荷心电图检查,提前发现供血问题。
心脏结构异常的潜在威胁
心脏结构出问题会显著增加猝死风险,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心肌肥厚,当心室壁厚度超过15毫米时,心室“装血”的能力会受影响,还会伴随微循环障碍;二是心腔扩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超过65毫米的话,容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三是右室心肌被脂肪纤维组织代替,导致心脏电活动不稳定。
2023年《循环杂志》的研究指出,有结构性心脏病的人,发生室速、室颤的风险比普通人高5-8倍。这类病变通常悄悄发展,早期可能没症状,但做超声心动图能查到室壁运动异常或瓣膜反流,早发现早干预很重要。
心电生理紊乱的致命机制
心脏电活动紊乱是猝死的直接触发因素,主要分三类:一是离子通道病(比如长QT综合征),心脏“电信号回收”时间变长,容易引发“早后除极”;二是传导异常(比如预激综合征),心脏多了一条“旁路”,容易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三是自律性增高,局部心肌异常兴奋,引发多源性室性早搏。
基因检测发现,SCN5A、KCNQ1等基因突变和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密切相关。带这些致病基因的人,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交感神经兴奋)时,容易触发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
分级预防体系的构建要点
预防要分“三级防护”,覆盖不同人群:
基础预防(全体人群):每年做心电图+心脏彩超;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
进阶预防(高危人群):用动态心电图抓阵发性异常;做运动负荷试验评估缺血临界值;有家族病史的人做基因筛查。
专项预防(特殊职业):运动员加做心脏MRI评估心肌纤维化;高压职业人群定期测压力;有晕厥史的人装植入式心电监测仪。
急救措施的标准化实施
突发心脏骤停时,要立刻启动“生存链”,每一步都不能乱:
- 识别反应:轻拍患者肩膀,喊“你还好吗”,10秒内观察有没有呼吸、意识——没反应就是心脏骤停。
 - 快速呼救:指定专人打急救电话,同时拿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越早叫救护车、越早用AED,存活率越高。
 - 胸外按压:双手重叠按在两乳头连线中点,频率100-120次/分钟,深度5-6厘米,别中断超过10秒。
 - 电除颤:AED到了赶紧贴电极片,按提示分析心律——如果是室颤,立刻除颤。
2024年急救指南强调:每延迟1分钟除颤,存活率下降7%-10%。记住,按压+除颤是救命关键! 
总之,心脏骤停的核心原因是“供血、结构、电活动”出问题,通过分级预防能提前规避风险;而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能在关键时刻把人从“鬼门关”拉回来。不管是预防还是急救,早知道、早行动,才能真正守护心脏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