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突然眼前发黑,还伴有抽搐,可千万别不当回事——这很可能是心脏在发出“红色警报”。有研究发现,每三个突然晕厥的人里,就有一个是心脏问题引起的。这种由心脏问题导致的晕厥叫“心源性晕厥”,本质是心脏突然没法正常泵血,大脑一下子“缺血断电”了——就像城市停电会让交通瘫痪,心脏这个“人体发动机”一故障,全身器官都得“紧急刹车”。
心脏故障的两大元凶
心脏出问题导致晕厥,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心律失常”:心脏的跳动全靠电信号指挥,就像乐队得有指挥才会整齐演奏。如果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心脏本来规律的收缩会变成“乱跳”,泵出的血量一下子变少,相当于给大脑的供血管“关了阀”。第二个是“结构异常”:比如主动脉瓣狭窄,就像水龙头被堵住,心脏得用更大劲儿才能把血泵出去;肥厚型心肌病则像水泵的叶片变形了,没法正常工作。有数据显示,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人,晕厥风险比普通人高好几倍,这些结构问题就像埋在胸口的“定时炸弹”。
黄金急救指南
遇到有人因为心脏问题晕厥抽搐,得赶紧做这几步急救:
体位调整——赶紧让患者躺平在硬地上(别放软沙发),把腿抬高15度左右。这种姿势能让更多血液流回心脏(比原来多25%),给大脑争点“救命血”。
呼吸保障——先清掉嘴里的异物(比如呕吐物、假牙),再用“仰头举下巴”的动作打开气道,最后解开领口、腰带这些勒着的衣服。急救指南特别提醒,及时打开气道能大大降低脑损伤的风险。
心肺复苏(CPR)——如果摸不到脉搏、没呼吸,立刻开始CPR:按30次胸外按压,做2次人工呼吸(也就是“30:2”的节奏)。按压的时候要注意:深度要到5-6厘米(大概一个拳头的高度),速度保持每分钟100-120次(就像跟着《小苹果》的节奏)。研究证实,正确的CPR能明显提高存活率。
现代医学的防御体系
现在医学有一套“防、查、治”的体系,帮我们应对心源性晕厥。
诊断技术——心肌肌钙蛋白检测能在症状出现后很快查出有没有心肌损伤;动态心电图能连续戴24小时甚至更久,跟踪心脏的电信号变化;新型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连很小的心肌结构异常都能精准查到。
治疗突破——可穿戴的心脏复律除颤器,能24小时保护高危人群;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让射频消融手术的成功率更高了;针对主动脉瓣狭窄这类结构问题,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不用开胸,帮很多严重患者重新恢复了心脏功能。
预防性防护策略
要防心源性晕厥,得做好“平时防”+“急时备”:
危险分层——40岁以上的人定期做基础心脏检查(比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如果家里有人有猝死病史,最好做基因筛查加运动负荷试验,一起评估风险。
生活方式——吃地中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鱼、橄榄油)能明显减少心律失常的可能;运动要科学,保持适度强度(比如每周3-5次散步、慢跑),别太猛也别不动。
应急准备——家里最好备个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还要定期参加急救培训。有数据说,放了AED的地方,心脏骤停的人生存率比没放的地方高很多。
总的来说,心源性晕厥虽然危险,但并不是“无药可救”——早发现心脏问题、学会正确急救、做好日常预防,就能大大降低风险。记住:心脏健康是“平时养出来的”,急救技能是“关键时用得上的”,两者结合才能给心脏上“双保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