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很多人因为长期保持固定姿势(比如久坐看电脑、低头玩手机),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不少人可能没意识到,有些类型的颈椎问题会影响中枢神经功能,导致一直头晕。其实主要和三个原因有关:椎动脉供血不够、交感神经乱了、颈部肌肉老收缩着。
椎动脉供血不足:血管被压,脑袋“缺营养”
我们颈椎里有个叫椎动脉的血管,它要给脑干、小脑和后脑勺的枕叶供血——这些部位管着平衡感和视觉。如果颈椎退化了(比如年纪大了、长期劳损),长了骨刺或者椎间盘突出,就可能压到椎动脉。这么一压,血流速度就慢了,受压那边的血流量可能少30%-50%。时间长了,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没法正常工作,就会出现头晕、看东西模糊的情况。做血管造影能清楚看到椎动脉哪里被压了。
交感神经紊乱:信号发错,血管“乱收缩”
颈部的交感神经和管心脏、血管的调节中心联系很近。如果颈椎有问题(比如突出的椎间盘、骨刺),刺激到交感神经的分支,就会发错信号。这些乱掉的信号会打乱脑血管自己调节的能力,让血管一会儿紧一会儿松。这样的患者常常会有心率不稳、血压忽高忽低的情况,血管收缩舒张乱了,头晕自然更频繁。
颈部肌肉收缩:肌肉紧绷,炎症“扰神经”
脖子上的肌肉一直紧绷着(痉挛),不只会疼,还会影响全身。紧绷的肌肉可能压到枕动脉这些小血管,让局部缺血;更关键的是,肌肉痉挛会放出炎症因子,这些化学物质会顺着神经往中枢神经跑,干扰它的功能。患者常说脑袋一直昏昏沉沉的,肌肉越紧,这种朦胧感就越厉害。
多维度诊疗方案
如果因为颈椎病老头晕,要采用一步步来的诊疗方法:
影像学检查:先明确问题在哪里
- 基础检查:先做颈椎X线,能看出椎间隙有没有变窄、有没有长骨刺;
- 血管检查:CT血管造影可以清楚看到椎动脉的走向和哪里被压了;
- 软组织检查:磁共振(MRI)能一起看看椎间盘有没有退化、脊髓有没有受影响。
综合治疗:从物理到运动,慢慢调
- 物理治疗:牵引能拉大椎间孔的空间,减轻对椎动脉的压迫;超声波治疗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缺血;
- 运动康复:做麦肯基疗法(一种针对颈腰问题的康复运动)加上颈椎稳定性训练,帮着恢复脖子的正常力学平衡,减少对神经和血管的刺激;
- 缓解症状:急性发作的时候(比如头晕得厉害、脖子疼得不能动),可以用颈托固定脖子,避免进一步损伤;再配合热疗(比如热毛巾敷、暖水袋敷),能放松痉挛的肌肉,减轻疼痛和头晕。
日常预防:从细节避免复发
- 调整工作环境:电脑显示器顶部要和眼睛平齐,这样不用老低头;每工作45-60分钟,就起来活动活动脖子——比如慢慢抬头、低头、左右转一转,放松紧绷的肌肉;
- 睡对姿势:选一个能保持颈椎自然曲线的枕头(不要太高或太低),高度建议8-12厘米(大概一个拳头的高度),这样睡觉的时候脖子不会扭着;
- 规律运动:多做低冲击的运动,比如蛙泳(游泳时抬头能锻炼颈部肌肉)、颈椎操(比如“米”字操),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能增强脖子的肌肉力量,维持稳定性。
临床管理要点
要注意的是,头晕可能不只是颈椎的问题,还可能和神经、心脏、血管等其他系统有关(比如高血压、耳石症也会头晕),所以一定要找专科医生(比如骨科、神经内科)先检查清楚,别自己瞎猜。不过研究显示,只要规范治疗,超过60%的颈椎病相关头晕患者,3个月内就能明显好转。日常预防还可以用“20-20-20”原则:每坐20分钟,抬头看6米外的东西20秒,这样能及时缓解脖子肌肉的疲劳,减少颈椎问题的发生。
总的来说,颈椎病引起的头晕不是小问题,但只要找对原因、规范治疗,再加上日常注意姿势和运动,大部分人都能慢慢缓解。关键是要早重视、早调整,别等问题严重了才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