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长期悄悄损伤心血管系统,不少60岁以上老人出现心慌时,得警惕心脏可能已经出现了三类器质性问题。
冠状动脉出问题了
长期血压高会磨损血管内壁的“保护层”(血管内皮),让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更容易粘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如果斑块堵在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里,心肌的供血量可能会减少30%到50%。心肌缺血时,细胞会“乱放电”,让人出现心慌、胸闷,这时候做颈动脉超声能帮着看看动脉硬化的程度。
心脏电信号乱了
高血压会让心室变厚,打乱心脏电信号的传导路径,就连控制心跳的“总开关”(窦房结)也会“失灵”。有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得房颤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很多,表现就是心跳忽快忽慢、完全没规律。做心脏彩超能查到左心房变大这类电信号异常的信号。
心脏泵血能力弱了
长期血压高,心脏为了“对抗”高压,会慢慢变厚(代偿性肥厚),但时间久了,心脏收缩的力气会越来越弱。如果左心室射血分数(反映心脏泵血能力的指标)低于50%,人就会出现活动后气短、没力气这些心衰早期症状。如果短期内体重突然涨得快,可能是身体里存了多余的水(液体潴留),得小心心功能变糟了。
综合管理方案
- 学会记症状
心慌发作时,要记清楚有没有伴随的症状:比如胸痛是像压了块石头还是刺痛?呼吸有多困难?水肿是在腿上还是脸上? - 检查先做这些
先做动态心电图(能24小时监测心跳),看看有没有心律失常,同时做心脏彩超查心功能。 - 日常监测要规律
每天固定时间测血压和脉搏,测之前别喝奶茶、咖啡这类让人兴奋的饮料,最好把结果记下来做成表格,方便看变化。 - 生活方式改一改
饮食可以试试DASH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少吃油盐),运动要选适合自己的,比如每周累计150分钟快走、打太极这类中等强度的运动。
出现这些情况,马上送医院
- 胸痛超过10分钟,还出冷汗
- 晚上躺不下,得坐着才能呼吸,而且越来越频繁
- 两条腿对称肿,按下去有坑
- 7天内体重涨了4斤以上
- 突然手脚麻、说话不清楚
长期管理要坚持
有研究说,把收缩压(高压)控制在130mmHg以下,能大大减少心梗、脑梗的风险。要做好三方面管理:吃药得听医生的(别自己加量或减量);每天盐别吃超过5克(大概一个啤酒盖的量);要是总焦虑,试试认知行为疗法(比如调整想问题的方式)。冬天要注意“血压晨峰”(早上起床后血压突然升高),起床时别猛地坐起来,先躺一会儿,再慢慢坐起,然后下床,还要测起床后2小时内的血压。
其实,高血压对心脏的伤害是慢慢积累的,但只要早注意、早管理,就能延缓甚至阻止心脏出问题。关键是要把血压控制好,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有不舒服及时查,别拖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