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如果持续堵塞超过2周,还伴随着嗅觉减退,可能是鼻息肉的早期信号,要引起重视。
注意这些症状,可能是鼻息肉来了
鼻息肉的典型表现包括单侧或双侧鼻塞、黏脓鼻涕往喉咙里流、睡眠打鼾变严重等。当息肉体积超过3厘米时,鼻梁会看起来变宽,形成“蛙鼻”外观;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持续性头痛或耳朵发闷的感觉。儿童患者常表现为张口呼吸、注意力不集中,这时要注意和腺样体肥大区分,避免漏诊或误诊。
影像检查:帮医生“看清”鼻腔里的息肉
现代影像技术能精准辅助医生判断病情。高分辨率CT扫描可以清楚显示鼻腔解剖结构,通过冠状位加轴位双平面扫描,既能准确测量息肉大小,还能评估是否影响到旁边的组织;有条件的话尽量选择具备三维重建功能的CT设备,结果更直观。鼻内镜检查能动态观察息肉表面的血管分布,经验丰富的医生看到“半透明胶冻样”的息肉外观,就能做出初步判断。另外,40岁以上第一次确诊鼻息肉的患者,建议常规做MRI检查,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
病理检测:确诊鼻息肉的“金标准”
要100%确诊鼻息肉,必须靠病理检测。手术切除的组织需要用福尔马林固定48小时,再通过HE染色加免疫组化检查分析。典型的病理特征包括:间质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占比超过5%)、上皮鳞状化生。最新研究发现,检测IL-5受体的表达水平,能辅助医生给鼻息肉分类型,还能预测术后复发风险。
小心!这些情况可能是恶性肿瘤“伪装”
有时候鼻腔恶性肿瘤会“模仿”鼻息肉的症状,要特别警惕:如果出现单侧鼻子越来越堵,还伴随血性鼻涕;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骨质破坏;再或者鼻内镜下看到新生的血管丛,这时候要高度怀疑恶性病变。数据显示,约15%的患者需要二次检查才能确诊,所以如果第一次检查没问题但症状持续,建议3-6个月后复查鼻内镜。
去医院前,做好这几点准备
就医前可以先做好这些准备:记清楚症状开始的时间、有没有加重的情况;选择能做三维重建CT的医院;拿到病理报告后,要关注是“嗜酸性息肉”还是“中性粒细胞性息肉”——前者复发率比后者高40%左右。如果息肉已经影响到眼眶或颅底,需要启动耳鼻喉科、眼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会诊,制定治疗方案。
这些前沿技术,让诊断更精准
现在一些新技术让诊断更高效: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通过分析鼻内镜图像,初步诊断准确率达89%;窄带成像技术能增强黏膜血管对比度,更容易发现异常;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数值>50ppb,提示可能有嗜酸性炎症,对判断鼻息肉类型有帮助。
鼻腔健康关乎全身健康,科学诊断需要结合症状、影像和病理结果。如果鼻部症状持续超过2周,一定要及时就诊,别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才能早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