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出现单侧鼻子持续不通气、流黏稠黄鼻涕,还伴着喉咙刺痛时,要警惕鼻窦炎找上门。作为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约30%的成年人曾经历急性鼻窦炎困扰,大家对它的认知仍有不少误区需要澄清。
鼻窦是颅骨内的含气空腔,分布在颧骨、额头和眼眶周围,主要功能是分泌黏液维持鼻腔湿润。当感冒或过敏引发鼻腔黏膜水肿时,鼻窦的引流通道会被堵塞,导致分泌物积聚。2023年最新研究显示,85%的急性鼻窦炎由病毒性感冒诱发,细菌感染仅占15%左右。若分泌物在鼻窦内滞留超过48小时,白细胞代谢会使其变成特征性的黄绿色脓涕。
鼻窦炎的症状呈渐进性发展:初期多为单侧鼻塞伴清水样涕,3-5天后转为黄脓涕,同时会出现“头面部三联征”——前额持续性胀痛、面颊部压迫感、上颌磨牙放射性疼痛。约40%的患者会伴随嗅觉减退,这是鼻腔通气障碍影响嗅区导致的。需要注意的是,病毒性鼻窦炎有自限性,75%的病例能在2周内自行缓解。
规范治疗需遵循阶梯原则,最基础的是生理盐水鼻腔冲洗,这一方法的临床价值已被多项研究证实。用37℃左右的温盐水,能清除90%的致病微生物;用250ml容量的洗鼻器每日冲洗2-3次,可使症状缓解时间缩短30%。操作时要将洗鼻器倾斜45度,让冲洗液从高位鼻孔进入、低位鼻孔流出,避免逆行感染。
就医指征需严格把握:若症状持续超过10天无改善,或出现持续性高热(体温>39℃)、视力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就诊。临床数据显示,60%的门诊抗生素处方存在过度使用风险,而病毒性鼻窦炎自愈率可达75%。美国耳鼻喉学会最新指南明确指出,症状持续<7天且体温<39℃者,应优先选择保守治疗。
日常防护要采取综合措施:晨起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在40%-60%,过敏季节佩戴N95口罩阻隔过敏原,户外活动选择绿化较好的路线。隐形眼镜佩戴者在急性发作期建议改用框架眼镜,避免摘戴操作引发二次感染。
特别需要澄清的是,黄脓涕并非抗生素的使用指征。2023年临床指南强调,需结合症状持续时间和全身反应综合判断——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症状持续>10天且伴随>39℃高热的细菌感染情况。滥用抗生素可能破坏鼻腔正常菌群,增加细菌耐药风险。
出现鼻部症状时,建议采取“三步应对法”:规律进行鼻腔冲洗、每日2次面部热敷(每次15分钟)、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若7天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建议携带详细的症状演变记录就医——完整的记录能为精准诊断提供依据,自我观察症状也是诊疗的重要环节。
总之,鼻窦炎是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了解它的发病特点、症状表现和应对方法,避开认知误区,才能更好地处理。出现症状先按“三步应对法”保守处理,不随意使用抗生素,必要时及时就医,就能更高效地恢复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