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人体脂肪的分布模式对心血管系统的衰老影响显著——这一指标甚至比身体质量指数(BMI)更具预测价值。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的新研究揭示了男女之间脂肪分布与心血管衰老的特异性关联。
该研究由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分校的弗拉基米尔·洛塞夫博士(Vladimir Losev)团队主导,8月22日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资深作者戴克兰·奥雷根博士(Declan O’Regan)向TCTMD表示,其团队通过心脏影像技术探索心血管衰老机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影像数据预测生物年龄,再与实际年龄对比以评估心脏衰老状况。
研究团队重点探索了脂肪分布与心血管衰老的关系。"特定区域的脂肪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尤为显著,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奥雷根解释道。研究发现,内脏脂肪组织体积和肝脏脂肪含量与心血管衰老(通过血管功能、心脏运动和心肌纤维化等影像指标预测的年龄差值)呈现最强相关性。
值得注意的是,内脏脂肪和腹部脂肪与加速心血管衰老(即预测年龄大于实际年龄的"年龄差值")的关联在男性中更为显著。而女性臀部型脂肪(即大腿和臀部积累的脂肪)的增加与较低年龄差值相关,且该保护效应仅存在于绝经前女性。"这些脂肪可能通过分泌化学信号抑制炎症反应,"奥雷根推测。
研究纳入21,241名参与者(女性10,558名,平均年龄62.5岁;男性10,683名,平均年龄63.9岁),通过心脏磁共振成像和全身体脂扫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综合男女数据,肝脏脂肪含量(β=1.066)、内脏脂肪体积(β=0.656)和腹部总脂肪量(β=0.616)是加速心血管衰老的最强预测因子。
男性方面,腹部皮下脂肪(β=0.432)和腹部脂肪量(β=0.983)与心血管衰老呈显著负相关;女性则表现出相反趋势——臀部脂肪量增加与更健康的心血管衰老模式相关(β=-0.499)。研究还发现,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等代谢标志物升高与心血管衰老加速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保护作用。
性激素水平被证实通过调节营养感知、代谢和脂肪储存影响心血管衰老。雌二醇在男性中与不良心血管衰老相关,但在绝经前女性中却呈现保护效应。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浓度仅在女性与年龄差值正相关,而游离睾酮水平则对两性心血管健康均具保护作用。
研究特别指出,即使保持规律运动,内脏脂肪过多仍然对心血管系统有害。奥雷根强调:"我们的研究揭示BMI等传统体重指标无法有效预测衰老状况。通过称重获得的体重数据几乎无法反映坏脂肪对心脏的实际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31%被BMI归为超重的女性其实际全身体脂量处于正常范围,男性中这一比例为11%。研究团队认为,这凸显了BMI在肥胖分类中的局限性。他们建议采用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疗法,这类药物已被证实能有效减少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内脏脂肪和肝脏脂肪。
奥雷根展望道,未来研究将聚焦于GLP-1受体激动剂、减重手术等干预措施对心血管衰老的影响。已有初步证据显示,胃旁路手术可显著降低内脏脂肪,"减重的部位比减重总量更重要,"他强调指出。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