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正常心脏的电信号传导起源于窦房结的起搏细胞。信号经心房传导至房室结后,再传递至心室引发收缩泵血。心房颤动时,多个异位电信号导致心房电活动紊乱,房室结无法完全阻滞异常信号,最终造成心室率加快且不规则。
心房颤动作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可导致心脏血栓形成,显著增加中风、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风险。典型表现为心房与心室收缩不同步,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短、眩晕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无任何症状,仅通过体检或并发症发现。
根据发作特点可分为四类:
- 偶发性(阵发性):持续数分钟至数周,可自行缓解
- 持续性:需药物或电复律干预
- 长期持续性:病程超过12个月
- 永久性:无法恢复窦性心律
治疗方案包含抗凝药物、电复律治疗及射频消融等介入治疗。约20%患者同时存在心房扑动,其治疗原则与心房颤动相似。
典型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 心悸(心跳加速、强烈或不规则)
- 胸痛
- 头晕
- 乏力
- 运动耐量下降
- 呼吸困难
- 全身无力
症状表现存在显著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能完全无症状。
就诊时机
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 持续性心悸或胸痛
- 突发胸痛需立即就诊(警惕心肌梗死)
发病机制
心脏包含四个腔室(左右心房及心室)。窦房结作为心脏天然起搏点,其异常电活动与以下病理改变相关:
- 先天性心脏病
- 窦房结功能异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睡眠呼吸暂停
- 心肌梗死
- 瓣膜疾病
- 高血压
- 肺部疾病(含肺炎)
- 冠状动脉疾病
- 甲状腺功能亢进
- 病毒感染
特定生活习惯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 过量摄入酒精/咖啡因
- 吸毒
- 吸烟
- 使用含兴奋剂成分的感冒药
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 年龄增长
- 兴奋剂滥用(咖啡因、尼古丁、毒品)
- 过量饮酒
- 电解质紊乱
- 家族史
- 心脏病史或手术
- 高血压
- 肥胖
- 慢性疾病(糖尿病、肾病、肺病、睡眠呼吸暂停)
- 特定药物
- 甲状腺疾病
并发症
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血栓栓塞事件。房颤患者卒中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衰或瓣膜病者风险更高。抗凝治疗是预防血栓的核心措施。
预防建议
建议采取以下健康策略:
- 严格管理三高(血压、血脂、血糖)
- 戒烟限酒
- 低盐低脂饮食
- 每日30分钟规律运动
- 保证7-9小时优质睡眠
- 维持健康体重
- 科学管理压力
【全文结束】